沈竹霞,楊正宇*
(江蘇省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 無錫 214000)
心肺復蘇是臨床針對心臟驟停患者實施的搶救措施,該類患者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干預,心停止時間一旦超過8min,便有可能對其腦及各器官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害[1]。因此,有必要及時實施心肺復蘇,使其心臟重新恢復跳動。但相對來說,即使患者心臟恢復跳動,受疾病及并發癥影響仍舊可能對其健康造成影響,故而有必要協同護理干預,確保治療效果[2]。臨床指出,在心肺復蘇患者治療過程中采用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干預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準確提高生存率,改善其神經功能,確保其生存狀態。本研究為證實上述理論,在我院開展對比分析,具體研究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42例心肺復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抽取21例作為對照組,另根據配對原則抽取21例作為觀察組。患者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心臟內科疾病,均接受心肺復蘇治療。自愿參與本研究并配合研究內容開展,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男12例,女9例,年齡35-75歲,平均(55.3±1.6)歲;對照組男13例,女8例,年齡34-75歲,平均(55.6±1.4)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進行比較,經x2/t檢驗得出P>0.05,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表明2組基線資料具有較好均衡性,可進行對比研究。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成立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由工作經驗豐富、有責任心及綜合能力強的醫護人員成立護理干預小組,由一名具有優秀管理能力的人員作為小組組長,對小組所有成員實施對應培訓工作,且經綜合檢驗合格之后投入護理工作,而在具體工作過程中,還應不定期學習心肺復蘇相關知識及護理注意事項,確保護理質量;(2)護理內容。小組成員對患者心理及生理狀態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制定護理內容,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疼痛護理、衛生護理等,全面介入患者治療過程,使其能夠以良好生理及心理狀態面對治療;(3)工作記錄及分析。護理過程中嚴格記錄相關信息,包括治療及護理各方面內容,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對護理過程及內容進行分析,并對其進行完善。
對比24h生存率、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護理滿意評分以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為判定標準,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護理滿意度越高。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NIHSS評分系統為判定標準,項目包括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癱、言語、肌力等,總分100分,分值越小則證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小[3]。
將本次研究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21.0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x2檢驗,如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24h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4h生存率、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采用各評分記錄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要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要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滿意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s)

表2 護理滿意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s)
組別 例數 護理滿意評分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觀察組 21 82.32±1.08 45.23±1.25對照組 21 68.26±1.22 21.03±1.04 t 39.544 68.200 P 0.000 0.000
以往臨床針對臨床各類疾病患者多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心臟復蘇等危急疾病,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給予心臟復蘇等危急疾病病情變化快、起病迅速等特點,導致常規護理無法滿足患者對護理效果的滿意需求[4]。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是臨床針對部分危急疾病實施的干預措施,通過成立專業小組對患者實施護理,從生理及心理等諸多角度實施護理,確保其能夠以良好心態及生理狀態面對護理,從而提高干預效果,確保患者健康[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干預后,患者胸骨骨折、肺部挫傷等并發癥發生,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提高生存率,觀察組干預效果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護理滿意評分較高,表明采用危重癥專職小組干預可準確滿足患者及醫師對護理效果的滿意需求。
綜上所述,在心肺復蘇患者護理中介入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干預效果顯著,提高其生存率,且預后效果良好,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