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敏
(大慶市第三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精神分裂癥作為臨床精神科常見病癥中的一種,患者臨床上多是以很自覺、思維、行為、情感表達方面存在異常癥狀作主要表現,且隨著病程時間的延長及病癥發作的反復性,會逐漸減低患者社會功能至完全喪失,嚴重者還會引發精神殘疾或精神衰退問題,對其身心健康安全均會造成不利影響[1]。現今,臨床針對此類病癥患者除去采取藥物治療以外,還明確指出需加以有效護理措施進行干預,以全面滿足其治療需求,進而控制患者風險事件發生隱患,為其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2]。綜合上述觀點,本次研究現以無陪護護理措施作干預方向,抽出30例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作觀察對象展開臨床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本院長期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抽出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53.12±3.44)歲;文化程度:12例初中以下,18例高中以上水平。
(1)生活指導:大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情況下需他人協助來完睡眠、洗漱、更衣及飲食等操作,因此患者生活護理應作為護理人員重點工作,通過加強患者生理各方面的細節處理工作,以親身示范及一對一指導形式來指導其學會處理好個人衛生,如床鋪整理、按時作息、餐前洗手等,最大程度上提高其機體舒適度。
(2)用藥指導:
患者病發時通過合并有多種軀體疾病,故在用藥方面除去精神類藥物以外,還會添加多種其他藥物來滿足其治療需求,因此藥物間出現的相互作用就是護理人員管理過程中所需注意的問題之一,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健康,如氯氮平、奮乃靜等類藥物,長期使用會提高患者白細胞缺乏癥發生概率,威脅其生命健康安全。因此,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選擇治療藥物時,需在保證藥效前提下嚴格以副反應小、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類藥物作治療前提,并嚴格控制好藥物劑量。而護理人員,還需明確意識到患者用藥時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如體位性低血壓、流涎、吞咽困難、尿潴留等癥狀,并加大其用藥期間機體觀察力度,便于癥狀得以及時發現實施對癥處理。
(3)加強預見性護理:患者臨床常見機體情況包含有抗病能力和體質下降,加上其生活自理能力會受癡呆或精神衰退影響而嚴重下降,以至于其生活中常出現遺大小便、冷暖不知、 飲食失調等癥狀,是誘發患者引發感染癥狀的主要原因,故護理人員需明確意識到患者常見不良反應及相關并發癥,便于落實相關防護措施和掌握應急治療方案。
(4)加強安全管理:護理人員需加強患者的安全管理,采取現場動態管理與安全評估模式來評估其安全指數,同是加以安裝監控系統、設置安防設備等來完善硬件裝備,并落實現場巡查的細節工作,保證患者人身安全的同時控制其相關安全隱患因素。
詳細記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傷、外出、墜傷、攻擊、沖動等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發生率=(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本研究中,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x2檢驗,以率(%)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后的風險事件較護理前低(26.65%<56.66%),且x2=5.54,P<0.05。詳情見表1。

表1 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n/%,n=30)
本次研究以回顧性分析形式,將于本院長期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采取無陪護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所得結果顯示患者護理后的風險事件發生率較護理前對應值有顯著性降低,且P<0.05,與臨床大量研究結果大致相符,表明此類方法具有較高可行性。其中,近年來我國醫療科技水平均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大幅度上漲而出現質的飛躍,故醫學模式也相繼出現顯著性改變,在患者護理中,除去生理護理是基礎以外,其精神、社會、心理、人文等方面需求也納入護理模式注意事項中,已全面滿足患者身心治療需求[3]。而精神分裂癥患者,較其他科室患者而言,其病癥特殊在于患者住院時間長、生活治理能力差、安全風險因素復雜且控制難度高等,故相對的護理要求就會有所提高[4]。本次研究所示的無陪護護理模式,通過落實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理、用藥、預見性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護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控制影響其身心安全的相關隱患問題,進而避免藥物副作用、環境、病癥等多種因素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威脅,是降低其風險事件發生概率的有效措施[5],
綜上所述,實施無陪護護理措施用于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干預中,是減少其風險事件發生次數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