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廣西省賀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賀州 542899)
麻醉恢復室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對患者手術麻醉后的身體癥狀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并繼續給予相應治療,直至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臨床癥狀改善。監護室的多數患者均行氣管插管麻醉,麻醉后患者處于復蘇期難以表達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癥狀,負面情緒會引起機體的明顯變化,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護理干預是一種綜合性的護理模式,是常規護理的更新和完善,旨在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負面情緒,充分滿足患者的身體和心理訴求。本研究以2018年4月我院麻醉恢復室收治的440例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評估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本研究選取我院麻醉恢復室收治的440例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納入時間為2018年4月~2018年4月。其中插管全麻367例,靜脈全麻73例。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進行分組,每組22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100例;年齡區間為12~76歲,平均年齡為(40.38±2.16)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98例;年齡區間為13~75歲,平均年齡為(40.14±2.22)歲。經統計分析發現,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常規護理):做好麻醉恢復室呼吸機、氧氣及相關監測設備的檢查工作;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密切監測,準確記錄麻醉藥物和拮抗藥物的使用情況;密切監測患者各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觀察組(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恢復室環境,保持麻醉恢復室內的空氣暢通、整潔、安靜,控制好恢復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患者術后麻醉效果逐漸減退,加上陌生環境的影響,患者內心會出現負面情緒,影響機體指標。對此,護理人員要與患者積極的溝通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使用親切、簡單易懂的語言,體現出對患者的尊重。并且,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叮囑患者不要過度擔心,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麻醉蘇醒期間,護理人員要注意對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觀察和監測,發現有癥狀則及時進行干預和治療,同時向患者說明這是常見的癥狀,不要焦慮、恐慌,并用以往的案例為說明,讓患者盡可能的放松身心。護理人員在護送患者出麻醉恢復室時,要做好監護儀和氧氣等設備的準備工作,加固患者全程護送其回到病房。在護送的過程中,要密切監測患者引流管和呼吸等情況,避免護送過程不當引發引流管異常。
(1)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主要包括輕度惡心、輕度躁動、脫管,計算并對比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
(2)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由患者主訴,護理人員代為填寫。問卷中共包括10個問題,問題涵蓋護理態度、操作、流程等方面,滿意度總分為100分,80-100分表示非常滿意,60-80分表示基本滿意,60分以下表示不滿意,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計算和對比分析[3-4]。
本組研究中440例患者的一般資料和對比數據均納入SPSS17.0統計學軟件中,組間對比中涉及的計數型指標用n/%表示,卡方檢驗;計量型資料用(±s)的形式表示,t檢驗,以統計值P<0.05說明組間數據對比有顯著差異。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0%,對照組為13.18%,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分析[n(%)]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97.27%,對照組為92.72%,可見前者明顯后者,兩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分析[n(%)]
手術患者術后需要接受系統、全面、整體的有效護理,有利于其術后身體恢復和心理重建。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護理的涵蓋范圍越來越廣泛,護理方法也逐漸增多,不同的護理方法均有不同的指向性。護理干預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護理模式,從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為出發點,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5]。在麻醉恢復室患者護理過程中,護理干預體現出了護理服務的主動性和個體差異性,可綜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方案,改善預后。并且,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性的溝通關系,可以保障護患有效溝通,讓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有全面的了解,使護理方案的制定和開展都更具備針對性,讓患者感受到來自醫院和醫護人員的關心,更有利于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為術后恢復和生活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組研究對比了常規護理和護理干預在麻醉恢復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經研究發現,實施護理干預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且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相對較高,這與以往報道中的部分研究結果相似[6],再次體現了護理干預的應用優勢。
綜上所述,在麻醉恢復室護理中實施護理干預可獲得理想效果,不僅可以降低患者麻醉復蘇期的并發癥降到最低,同時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更高,故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