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芬,伍存娣,黃翠玉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禪城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 佛山 528000)
重癥顱腦損傷多是由外部暴力或重物作用所導致,患者在受傷后易出現意識模糊、電解質紊亂等情況,甚至會發生永久性腦部功能障礙,需予以有效的治療及護理[1]。該類患者因胃內容物反流、痰液過多等易引發誤吸、呼吸道阻塞、窒息,這會增加其肺部感染風險,也使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更具難度。為尋求更為理想的護理方案,我科在2017年對部分重癥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開展全面護理干預,患者及家屬對其效果均比較滿意;現將實施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入組者均為我科在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重癥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共計94例,入院后經CT檢查被確診為重型顱腦損傷。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59例、45例;年齡集中在19--71歲之間,平均(46.8±5.6)歲;GCS評分為3--8分;致傷原因:交通事故41例,建筑施工38例,高空墜傷10例,打架斗毆5例。依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7例;對比二組患者的資料數據,P>0.05,無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方案,包括穿刺、輸液、用藥、換藥以及注意事項告知等;實驗組患者則予以全面護理干預,如下:
環境干預:為患者提供干凈、整潔的病室環境,室內溫度、濕度、光線要適中,每日需做好室內衛生清潔工作,注意通風換氣,并予以紫外線照射消毒,以降低院內感染風險。控制探視人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實行消毒隔離制度。
體位干預:顱腦損傷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排痰能力會減弱,對體位要求較高[2]。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把床頭適當抬高,角度以15--30°為宜,有助于保持呼吸通暢。
口腔護理:及時為患者清除口鼻分泌物,使用生理鹽水或漱口水清潔口腔,以免細菌定居口腔,經呼吸道進入肺部誘發感染。護理人員還要觀察患者的口腔黏膜有無破損、感染情況,必要時需做涂片培養及藥敏試驗。對于口鼻分泌物、嘔吐物較多者可予以口鼻腔沖洗,但要注意避免出現誤吸現象;如果患者因外傷導致腦脊液漏則不可進行口鼻腔沖洗。
氣管切開護理:對氣管導管要定期清洗、消毒,使用95%乙醇對氣管切口及導管進行擦拭,保持切口清潔、干燥,及時更換氣管切開處的敷料,檢查并固定好各導管。對于痰液多、稠者,可予以吸痰處理,為患者選擇質地柔軟的吸痰管,動作要準確、輕柔,吸痰時間為15s內。可通過超聲霧化吸入法為患者濕化氣道,以免因水分丟失、痰液干燥結痂而阻塞呼吸道,霧化液是由20ml生理鹽水、4萬U慶大霉素、1支糜蛋白酶所組成。平時也可多為患者進行叩背排痰,促進痰液排出。
營養支持:該類患者在受傷后是處于機體高代謝、免疫失衡狀態,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經口進食、輸注營養液等方式進行營養支持,來增強患者的機體抵抗力、糾正負氮平衡狀態,有助于減少相關并發癥及病情康復。
①肺部感染發生率:參考《醫院內獲得性支氣管-肺感染診斷標準》[3]評價患者是否并發肺部感染。②機械通氣時間。③住院時間。④護理滿意度評分:滿分為100分,患者給出的分數越高表示其對護理服務越滿意。
此次數據分析所采用的工具為統計學軟件SPSS21.0,對計量資料(±s)、計數資料(n,%)分別采用t值與x2值檢驗,當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經不同護理方案后,實驗組的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壓高于參照組,組間比較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結果對比(%,±s)

表1 兩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結果對比(%,±s)
注:*表示與參照組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肺部感染發生率 機械通氣時間(d) 住院時間(d) 護理滿意度評分實驗組 47 4.26%(2/47)* 3.71±0.52* 14.26±2.15* 96.41±1.05*參照組 47 25.53%(12/47) 5.15±0.70 19.82±2.84 85.62±3.70
肺部感染是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與患者意識障礙、鼻飼、機械通氣、口腔細菌滋生等有關,并發肺部感染不僅會增加患者痛苦、延長住院時間,還會加重其經濟負擔。有研究顯示[4],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使其肺部感染風險得到有效降低。我科主張為該類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干預,從環境干預、體位護理、口腔護理、氣管切開護理以及營養支持等方面著手,以減少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促進其病情好轉。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參照組更高,二組數據對比P<0.05;這一結果說明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方案比較有顯著性優勢。
綜上所述,為重癥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開展全面護理干預,可使患者的肺部感染風險得以降低,同時還可縮短康復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