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紅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與適齡產婦相比,高齡產婦具有年齡普遍大于三十五歲、身體新陳代謝減弱、體力和子宮收縮力減弱的特點,所以作為高齡產婦在生產時往往面臨很大的風險,產后大出血就是臨床上常見的風險之一,在我國高齡產婦產后大出血的概率高達50%,如救治不及時極易致人死亡,這就給產婦及其家屬帶來終身遺憾[1]。因此臨床上探索高齡產婦產后大出血的護理防范措施及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把實驗過程和結論匯總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從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在我科室入院生產的高齡產婦100例。回顧分析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方法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50例,年齡在36-44歲,平均年齡(39.8±0.8)歲,平均妊娠周數為(39.0±0.5),平均產程(1.2±0.2)次;一組為觀察組50例,年齡在38-45歲,平均年齡(41.2±1.5)歲,平均妊娠周數為(40.0±0.5),平均產程(1.4±0.3)次。兩組高齡產婦在年齡、妊娠周數、產程上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組間可以比較。
針對對照組,使用臨床常規護理:入院時進行逐項分娩指導,在分娩后24h內持續觀察關注產婦的出血量和其他身體指標,尤其是產后2小時內更要嚴密監護。
觀察組在臨床常規護理上,增加針對性護理防范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入院時,除要對高齡產婦做基本的孕產期健康知識和禁忌事項的宣傳教育外,還要安排其進行重點身體指標的檢查,孕婦還要配合醫生交代既往病史,使醫生在產婦入院時能真實掌握患者的基本身體情況并制定詳盡的產前計劃。對于有特殊癥狀的產婦,必須要提前予以防范,掌握其出血傾向,產前要備好搶救器材,聯絡血庫備血。
生產時,要在三輪產程中持續關注產婦和胎兒的情況,在第一產程中,要觀察產婦的基本生命體征和宮縮來判斷產程進度,防止產程延長,必要時使用縮宮素,如產婦是高血壓患者,要服用降壓藥防止子癇;在第二產程中,以胎心為依據,要適度把握科學生產時間,既不要使胎兒過快娩出,也不要使產程停滯,防止軟產道受損;在第三產程中,要幫助產婦娩出完整胎盤,記錄胎兒娩出出血量,對受損處進行清創縫合,此時務必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的波動,防范大出血。
產后兩小時內,為了避免產后大出血,臨床上要對產婦開展嚴密監護,如果出現大出血或其他生命體征異常,醫護人員要立刻啟動應急預案,建立多條靜脈輸液通道,及時輸血補液補充大流量氧氣并觀察產婦的有效循環血量。然后尋找誘發大出血的因素,并采用相應的止血應對方案:如果是宮縮乏力因素引起的,可以注射縮宮素,同時進行宮底按摩,以促進子宮內堆積的血塊徹底排出;如果是胎盤滯留因素引起的,在產婦膀胱排空后,可準備取出胎盤,必要時開展清宮術;如果是凝血功能障礙因素引起的,可進行抗凝治療;如果在排除上述因素后,產婦的出血情況仍未得到改善,應觀察是否存在未縫合的軟產道損失。
記錄產婦分娩后出現大出血的例數、發生率及誘發因素。
如在產婦分娩后24h內陰道出血量超過500mL,即視為產后大出血。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對照組共有12例出現大出血情況,該組的大出血總概率為24.0%,由于宮縮乏力、軟產道受損、胎盤和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的大出血概率分別是16.0%、4.0%、2.0%和2.0%。對比觀察組只出現2例大出血,且全部由宮縮乏力導致,該組的大出血概率為4.0%。其中,對照組由軟產道受損、胎盤和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的大出血概率大于觀察組,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大出血概率和由宮縮乏力因素引起的大出血的概率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高齡產婦出現大出血的比率及其因素(n%)
目前在臨床上,高齡產婦出現大出血的概率仍然高居不下,這種狀況對產婦和新生兒來說都是潛在的威脅,嚴重影響著母嬰的生命安全[3]。那么為了解決此問題,我科在對高齡產婦的日常臨床護理中,實施了全產程的針對性護理防范措施,結果顯示,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共有12例出現大出血情況,總概率為24.0%,由于宮縮乏力、軟產道受損、胎盤和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的大出血概率分別是16.0%、4.0%、2.0%和2.0%。而觀察組只出現2例大出血,大出血概率為4.0%,均是因宮縮乏力引起。由此可見,實施全程針對性的護理防范,能夠有效降低觀察組的大出血發生率,切實改善臨床護理效果,頗具臨床推廣意義。
大出血的產婦要注意產后的個人衛生,注意病房的空氣流通,避免不當操作造成的細菌滋生,尤其是大量失血后的產婦體質虛弱,極易發生貧血、發熱和免疫力低下,這種情況下更應該防止細菌感染,一旦確認要及時注射抗生素治療。產婦在日常飲食上要注意勿食生冷,多食用含鐵元素豐富的食物,同時要均衡攝入能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和鈣質,綜合補充營養促進產婦各項身體機能盡早恢復正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