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霞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6)
急診科工作量為醫院各科室中最繁重的,其收治的患者病情多樣且層次復雜,出現突發應急事件的風險較高,這就決定了急診治療與護理工作均面臨更高要求[1]。急診護理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然而目前常用的急診護理模式并不能緩和醫患關系[2]。近年來,我科嘗試應用PDCA循環管理,取得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科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急診患者128例,男68例,女60例,年齡19~38歲,平均(26.38±5.32)歲;其中急診外傷42例,急腹癥40例,心腦血管疾病46例。選取我科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急診患者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齡18~39歲,平均(26.41±5.23)歲;其中急診外傷43例,急腹癥42例,心腦血管疾病43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此前我院急診護理管理實施傳統護理管理,根據相應要求定期展開考試、培訓與學習,根據班次與急救程序展開搶救,實施護理工作。
自2017年5月起我院急診科實施PDCA循環管理:(1)計劃(P):制定護理質量管理相關制度,對護理行為加以規范。完善護理質量檢查相關考核指標,根據方便、細化、實用、量化的原則,指導臨床護理工作。構建護理質量管理控制三級網絡(護士長、高級責任護士、責任護士),護理部組成靜脈治療、壓瘡監控、護理風險防范等管理小組。結合急診科室具體情況制定每周計劃與每月計劃。(2)實施(D):將目標管理責任落實到位,對各班次、各崗位、各程序應承擔的責任與任務明確。在全體護士中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對急診科科室基礎護理加以強化,密切觀察病情,正確執行醫囑。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規范完成護理文書的書寫,強化護士書寫護理文書的能力。重視培養年輕護士,實施“三基三嚴”訓練。建立護士季有考核、月有講座、周有查房、日有提問的長效考核機制。組建質控小組,對護理各方面加強監督與管理。PDCA循環管理小組組長帶成員對急診護理流程逐一梳理,使得被動、混亂的護理轉變成自我定位、有序的護理,對護士明確分工,使之能主動參加到新護理模式之中。(3)檢查(C):根據護理工作質量管理目標,采用自查、隨機抽查、定期檢查的檢查方式,逐漸尋找護理工作的細節問題、薄弱環節。(4)處理(A):對于在檢查中發現的各種護理問題,展開整體討論深入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探討相應改進措施,督促改進成果,對存在的不良問題徹底糾正。
(1)統計兩組搶救成功情況。(2)統計兩組護理糾紛發生情況。
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以t檢驗對比;計數資料以 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實施PDCA循環管理后,搶救成功率97.44%明顯高于實施前的92.97%,護理糾紛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時期搶救結果與護理糾紛
PDCA循環管理模式是根據計劃、實施、檢查、整改這一順序實施質量循環管理,當一個循環完成并將一些問題解決之后,可帶著下一批待解決問題進至下一個循環中,通過這種階梯式管理方式,可不斷提高護理管理質量,實現全面管理的目的[3]。
急診科護理工作面臨的患者一般病情危重、病情變化迅速、并發癥較多,在實施常規護理時難免存在局限。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查找急診科護理工作中潛藏的護理風險,并對風險因素加以預防,使得護理工作人員可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措施予以整改,從而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PDCA循環管理科使得被動護理變成轉動護理,能有效激發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工作積極性,促使急診患者搶救成功率提高[4]。
我院自實施PDCA循環管理以來,急診護理水平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各項護理管理措施也得到了更有效的落實,護理人員的心態、工作效率均有所改善,護理水平逐漸提高。另外,PDCA循環管理的應用還可將護理中發現的問題消滅于萌芽狀態,預防嚴重意外事故,這對減少護理糾紛意義重大。本研究顯示,實施PDCA循環管理后患者搶救成功率97.44%明顯高于實施前的92.97%(P<0.05),護理糾紛發生率0.4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25%(P<0.05),證實了PDCA循環管理模式具有明顯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急診護理管理中應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護理糾紛發生風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