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河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外人文交流呈現快速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趨勢。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非遺協作由來已久,中國在立足本國非遺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不斷對外傳播非遺文化,推動中國非遺走向世界,并積極開展合作交流,學習、分享先進經驗,助力其他國家的非遺保護工作。
意大利
近日,在第22屆米蘭三年展上,融合藍印花布、丹寨蠟染、阿壩羌繡、苗族百鳥衣等4種中國非遺元素的裝置藝術作品《百鳥林》驚艷亮相,讓觀眾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感受到中國非遺手工藝之美。在展覽上,法國奢侈品集團愛馬仕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一款竹絲扣瓷茶具。這個品牌以景德鎮薄胎瓷為胎,由四川青神縣的非遺傳承人用纖細的竹絲、柔軟的竹篾緊扣瓷胎,挽救了一個因為造價低廉而傳人寥寥甚至瀕臨消失的非遺手藝。
緬甸
悠揚婉轉的葫蘆絲、獨特精致的民族刺繡、神奇動聽的吹葉、栩栩如生的傣族剪紙……自1月16日起,在緬甸仰光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的中緬文化周系列活動之云南非遺精品展,通過一個個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鮮活的現場展示展演,展現了云南傳統文化的精妙所在,吸引了很多緬甸民眾,他們紛紛感嘆:能夠這樣零距離體驗中國文化,了解云南非遺,十分有意思。云南刺繡工藝大師廖力耕是第三代苗族傳統刺繡傳承人,他來到緬甸,再次展現苗族傳統刺繡的魅力。據了解,廖力耕掌握50多種傳統刺繡針法技藝,在鉆研苗族刺繡之路上走了二十多年。廖力耕說,很高興有機會把云南苗繡藝術帶到緬甸,讓緬甸觀眾近距離了解苗繡的魅力。
俄羅斯
福建的遂溪醒獅是國家首批非遺項目,遂溪有醒獅團225個,隊員13000多人。高樁舞獅被譽為中華一絕,近年多次應邀出訪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人稱“湛江獅王”的李榮仔不但是一位醒獅表演大師,也是一位制作醒獅的大師。身處“一帶一路”的前沿,李榮仔的客戶不只是國內,而是面向整個世界。以前制作獅具往往是用國內的羊毛,現在則很多選用高檔的澳洲羊毛,由于質量過硬,來自海外的訂單也越來越多。而且,傳統技藝還搭上了互聯網的時尚快車,足不出戶,就能夠通過網店將獅具銷往全球。
波蘭
2018年9月12日,“湖南-波蘭非遺交流周”在波蘭華沙拉開帷幕。來自湖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藝術家帶著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登上波蘭的舞臺,向當地民眾展示精美絕倫的湘繡苗繡,栩栩如生的竹編年畫,意蘊悠遠的銅官窯黑茶等。湖南灘頭木版年畫的傳承人鐘星琳說,波蘭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熱情。尤其是對年畫背后的傳說和寓意充滿興趣。
埃及
中國泉州木偶劇團2018年春節期間在埃及阿斯旺國際藝術節閉幕式上表演鬧元宵,受到上千名當地觀眾和游客的歡迎。泉州提線木偶戲是我國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淀、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種,精湛的表演技藝使其成為我國懸絲傀儡藝術優秀的珍稀范本和不爭代表,先后被聯合國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創作了《火焰山》《欽差大臣》《趙氏孤兒》《盧俊義》等一批優秀劇目。
哈薩克斯坦
2017年,世博會來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中國館里來自上海的非遺展示區域成了最吸引人氣的地方。許多哈薩克斯坦觀眾駐足不前,目不轉睛地看著海派面塑、海派剪紙的出爐過程。短短幾分鐘,一只憨態可掬的小熊貓經由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海派面塑第三代傳承人湯健之手,活靈活現地捏了出來。海派剪紙藝術大師李守白的女兒李詩憶也帶著傳承自父親的剪紙藝術來到現場。兩個哈薩克斯坦少女拿著剪有旗袍美女的剪紙展示品,用英語問詢:“哪里可以學這個?”李詩憶回答:“歡迎你們來上海學習。”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帶一路”是一條交流之路、共享之路,非遺文化促進民心相通,將永續助力“一帶一路”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