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娜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最早出現在《淮南子》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國寶《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生動描繪了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民清明時節的各項活動,記錄了古人的繁榮景象。
唐代:長安水邊多麗人
在唐代,清明節與寒食節一道,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唐代的節假日遠遠多于秦漢,多到幾乎泛濫的地步。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節“小長假”安排不需要調休,將寒食、清明二節連著放就行了。其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唐肅宗在位時,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于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節放假3天的規定,減為放假1天,而將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周”。
事實上,唐人也確實喜歡過清明節,僅從時節上說,其時春暖花開,正是春游的好時節,既能掃墓,又不誤看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廣受歡迎,所以時人競相外出。從杜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詩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節出游、掃墓的熱鬧景象。
游春是開放的唐代社會風俗,以每年的三月初三為盛。為了讓人們有游春的好去處,唐玄宗將漢武帝所造之“曲江池”修整一新,使之成為花草繁盛、煙水明媚的游覽勝地。每到三月三,婦女們尤其是貴族婦女都來此游賞。喜歡熱鬧的虢國夫人自然不會失去這個機會,與其姐妹結伴而來。
隋朝的展子虔作過《游春圖》里的游春,山水是主體,山大人小,游春的主人不管是貴族或平民,與自然融合一體,清明淡雅,無世態炎涼的意味。但張萱的作品《虢國夫人游春圖》(原作已佚,現存的是宋代摹本)正好相反,背景全省略,視線讓人們集中到這一游春的宮庭貴族身上,一個個的寶馬羅綺、珠玉翠微、意態閑雅。此畫描繪的是唐朝貴族游春的場景,畫家以熟練地線條柔和的色彩細致入微的描繪了這群貴婦精致的容貌、衣料的輕柔和鞍馬配飾的華麗。畫中人物形態從容,馬的步伐輕快。
宋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節也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于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里,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時開封人孟元老在后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宋朝人每逢清明節和十月初一祭奠祖宗,擺的供品非常豐富,有酒有肉有果盤,祭奠完了就當場大吃大喝,他們稱之為“飲福”,意思是吃了供品和喝了供酒能給活人帶來福氣。徽宗時候的物價是饃兩文一個、豆漿一文一碗,對下層百姓來說是一筆開銷。北宋勞動力的價格是每人每天10文至300文不等,如崇寧年間一個抄書匠的收入是每天116文,在碼頭扛一天大包可得二三百文。宋代官員的俸祿是清代的2至6倍,達到歷史最高峰:正一品官月俸是120貫,從九品官月俸是8貫,這還不包括每年賜予的糧和布。
古人云:“寒食春過半,花秾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清明節祭祖冷食,踏青尋芳是自古以來的一樁雅事,除此之外民間還有打秋千、插柳、射柳、蹴鞠(踢球)、斗雞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唐代詩人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寫到:“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竟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不難看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明代: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1945年,偽滿溥儀逃跑時將包括《清明上河圖》在內的多件文物棄置在沈陽機場。1950年,共有3幅《清明上河圖》被送到遼寧省博物館的前身東北博物館,鑒定家楊仁愷除發現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外,還發現了仇本《清明上河圖》。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四月天。有人統計,在《清明上河圖》共畫了約180棵樹木,其中絕大多數是柳樹。這些柳樹老干粗壯,顯得年代久遠,但早春天氣,仍抽條吐綠,富有勃勃生機,給大自然增添了美景。為什么要畫這許多柳樹?這恰恰是東京汴河地區的一大特色、一大景觀。宋伯仁在《清明插柳》中曾寫到:“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這個時節楊柳發芽抽綠,人們不但自己樂于佩戴柳枝,還將它插在門楣之上,用以避邪。有的地方還用面和棗做成飛燕,再用柳枝串起來,插到門上,稱作“子推燕”。柳枝插在屋檐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采用青綠重彩工筆,描繪了明代蘇州熱鬧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該畫長達9.87米,高0.3米,畫中人物超過2000個。天平山、運河、古城墻,當時蘇州地區標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個畫卷充滿山清水綠之明媚。
清明時節,中華經典誦讀以及具有濃郁清明特色的拔河、秋千等民俗活動也將在各地陸續展開。“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不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否也是在清明節的早晨,輕輕地蕩漾著秋千。只是起落之間,已經滑過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