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婭
他們是身體有著缺陷的殘疾人,然而,他們卻用頑強的毅力和堅韌的意志,靠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真摯感情,腳踏實地地追求夢想,有的堅持為失明丈夫讀書,有的雙腿不能行動卻成為兒童作家,自強不息,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人們樹立了身殘志堅、自強自立的榜樣。
戴學仁、魏樹華:誦讀為路,守候48年真情
“人生的春夏秋冬,生命的起承轉合,就像花開花謝,就像日出日落……”68歲的魏樹華捧著一本《白鹿原》輕聲朗讀,雙目失明的老伴戴學仁聽得癡迷。
1968年7月,鐵道兵戴學仁和戰友排險,突然“啞炮”炸響,4人被飛石炸得遍體鱗傷,戴學仁失去了雙眼。這一天,是他入伍的第124天。
戴學仁在家人的幫助下,慢慢適應了黑暗世界里的生活。揚州古城灣子街口,一個黃軍裝的小伙子每天都會準時出現,雖然步伐不穩,但腰桿筆直。
比戴學仁小5歲的魏樹華,住在丁家灣,僅相隔兩三個巷口,魏樹華慢慢與戴學仁有了交集。因為熱愛文學,且讀過很多名著,戴學仁談吐風趣,見多識廣。對于自己的受傷,也沒有一句抱怨。這一切,都引起了魏樹華的好感。從此,灣子街口,黃軍裝小伙子的身邊,多了一個身影。
有人夸魏樹華崇尚英雄重情義,也有人背后流言蜚語。面對外人的質疑,魏樹華哭著跟家里人表露了心跡:他為國家失去了雙眼,難道就要打一輩子光棍嗎?將來即使討飯,也要抓緊他的手一起走。
1970年,兩人走到了一起。婚后,魏樹華主外,在揚州玉器廠工作,從事玉器拋光;戴學仁主內,獨自在家,學著生火、做飯、燉湯。因為戴學仁的作家夢,體貼的魏樹華買來《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巴黎圣母院》等書籍,一句一句讀給他聽。每晚的書香,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光。只要一有空,夫妻倆便會圍坐在小方桌前,魏樹華讀,戴學仁聽。她當了48年“朗讀者”,他當了48年的“傾聽者”。
48年來,魏樹華每個月工資都交給丈夫保管。她說,雖然他不工作但得讓丈夫覺得在家能管事、能做主。兒媳婦娶進門,她唯一的要求是家里生活用品擺放要原地不動,因為亂了順序,戴學仁要適應很久。
時光如水,沖刷不掉他們臉上的幸福。這就是相濡以沫的世間至愛,這就是幸福,一種自然舒暢的人生佳境。
侯月利、卜書瑞:輪椅為桌,寫就最美童話
在煙臺開發區鳳臺小區一間20多平方米的車庫里,住著年過七旬的侯月利和卜書瑞兩位老人。侯月利今年73歲,年輕時出過意外,至今已經臥床47年。丈夫卜書瑞今年78歲,因為后天得病癱瘓多年,每移動一步都要靠輪椅。他們40年如一日醉心于兒童文學的創作,妻子臥床搞創作,丈夫從旁協助撰稿,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在兒童文學創作領域建樹頗多。
侯月利因為一場突發意外,變成了高位截癱的病人,不得已離開了教師崗位。在那段人生最為黑暗的歲月里,是兒童文學的創作讓她重燃人生的希望。在最初臥病在床的那幾個月里,侯月利夜以繼日的搞創作,克服身體不便的難關,一份份的兒童文學稿件傳往了全國各地的報社和文學刊物,看著自己撰寫的文字變成鉛字,她的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也就是在最初的那段時間,因為文學創作,讓侯月利和卜書瑞有幸結識。據卜書瑞回憶稱,當時他在一份報刊上看到了侯月利發表的一個作品,讓他對這文字背后的作者起了興趣。隨后,他便壯著膽子給侯月利寫了封信,之后倆人成了筆友。當時,卜書瑞也正是從事兒童教育的工作,正是這樣的緣分讓倆人從相識到相知,最終走到一起,結為伉儷。
隨后這40年里,卜書瑞和自己的老伴一唱一和,醉心于兒童文學的創作當中。雖然兩人都疾病在身,行動上多有不便,但是靠著毅力,侯月利堅持在床上搞創作,卜書瑞則配合自己老伴將初稿在電腦上錄入,變成一份完整的文學作品。對此,侯月利笑稱:“他既是我的老伴,也是我的秘書”。
現如今,兩位老人在兒童文學的創作上可謂是小有成就,由侯月利主筆創作的兒童文學系列叢書就有兩套,發表到各種刊物上的文章更是不計其數。因此他們還榮獲了煙臺“最美家庭”的稱號,這不光是對兩位老人在文學造詣上的表彰,更是對他們這種相濡以沫,與命運抗爭精神的嘉獎。
所謂的不幸和幸福,在這些老人的身上同時存在。雖然他們的物質生活遠不及大多數人,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卻遠比很多人都要富足。看過他們的經歷后,相信很多人一眼就能讀懂他們之間的那份脈脈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