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婭
“這是一種紙糊的戲裝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將,頭上插著翎毛,背后扎著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卻是一圈鬃子。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個個鬃人都旋轉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這便是冰心先生在散文《我到了北京》里提到的老北京鬃人。
在一個明媚的春天,記者來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鬃人白”的家,采訪了傳承人白大成先生和他的兒子白霖。
把鬃人傳下去
80歲的白大成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北京鬃人的傳人。1959年,白大成因病休學,在養病期間,學會了鬃人制作的要領。他找到“鬃人王”的第二代傳人王漢卿,打算拜他為師。可是,王漢卿當時已經改行做起了無線電修理,只剩下在臨街的窗臺上還能擺著幾個做好的鬃人。
眼看這門手藝瀕臨失傳,白大成不甘心,“老先生聽說我想學,倒是挺高興,把鬃人的工藝流程和制作特色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我。”就這樣,鬃人在白大成手中又活了下來。上世紀60年代初,白大成還給市政府寫了封信,申請營業執照,幾經輾轉,終于在王府井的美術服務部有了屬于自己的柜臺。改革開放后,白大成的鬃人制作更上一層樓。在地壇廟會上,他工藝精巧的鬃人立即成了搶手貨,“鬃人白”的名號也就此傳開。
別看鬃人個頭不大,真正做下來卻需要40多道工序。在王氏鬃人的基礎上,白大成苦心鉆研,不斷在制作工藝上升級改良,“傳統鬃人頂多也就三四寸高,在泥托上面安一根秫秸稈作為支架,用細鐵絲折成胳膊,雖說也能像皮影戲里一樣來回擺動,但顯得單薄,臉譜也比較寫意,下半身只是一個錐體,少了戲曲人物應有的招式。”
白大成在人物的“筋骨”之外裹上棉絮,為其填充“血肉”,看起來更加飽滿,個頭也長到18厘米左右。以往的彩紙服裝被替換為光澤鮮亮的絲綢,紋樣細致華麗,為了凸顯挺括的效果,他還在綢布背面裱上一層宣紙。每個人物有了自己獨特的表情和臉譜,就連背后的靠旗,乃至頭上的翎子,也都與真正的京劇行頭如出一轍。衣擺之下,白大成創造性地讓鬃人的一條腿高高抬起,“就像京劇人物剛出場時候的亮相動作一樣,倍兒神氣!”
在白大成看來,做好鬃人,單靠手上功夫還遠遠不夠,“素材和靈感往往來源于豐富的戲曲知識和古典文學,對評書演義也要有了解。像三國戲就有成百出,提到京劇《華容道》,你得能講出具體的故事情節,知道關羽和曹操的扮相如何,不然根本無從做起。”作為資深戲迷,白大成在家中收藏了上千件戲曲專題的物件,從繡品到瓷器,足足十五個門類。對于京劇的四功五法,他早已爛熟于心,經典曲目更是張口就來,《八大錘》《三英戰呂布》《大鬧天宮》《挑滑車》等都成就了他的鬃人代表作。
不懂戲做不好鬃人
對于這項獨門手藝,白大成從未想過藏著掖著。早在2004年,他就借網絡廣募傳承人,一時間引起不小的轟動。“當時電視臺的人說,他們的熱線電話都快被打爆了。”白大成回憶說:“陸續上門的要求學藝的人很多,有下崗工人、待業青年,也有商人和全職太太。”
在交談中,白大成發現,這些人幾乎無一例外地把鬃人制作視為一種生財之道,希望以此發家致富,對于戲曲、文學和繪畫卻一竅不通。“你問他《定軍山》是什么戲,他完全不知道,人物也分不清楚,又不感興趣,不想去學,這就很難辦。”
白大成坦言,要想掌握精髓,并非三招兩式即可,前期必須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不能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如果只是生硬模仿,最終會糟蹋了這門手藝,“從市場的角度來說,花錢買鬃人的其實都是懂戲的,做得是不是生動、有沒有韻味,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聽過這番話,慕名而來的人都打起了退堂鼓。
無奈之下,白大成只好將手藝傳給唯一的兒子白霖。“我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做了20年的鬃人,從小就是看著這些長大的。”白霖表示,自己在大學時選了外語專業,原本只是希望幫助父親把鬃人手藝介紹出去,但從未想過動手去做,“后來看父親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傳承人,又不忍心讓他老人家失望,就硬著頭皮挑起了這個擔子。”
所幸,白霖在兒時學過京劇,又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再加上數十年的耳濡目染,上手并不困難,“只可惜,現在對京劇感興趣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鬃人作為衍生品也就成了小眾消費品,一個月也未必會做上一套。說到底,手藝歸手藝,職業是職業,不可能靠這個謀生。”
悉心栽培后來人
如今,白大成已退居幕后,兒子白霖挑起了鬃人傳承的擔子,更多的時間里,白霖從事的還是“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的活動,在課堂上教授的傳統手工藝也不再局限于鬃人一種,“我們的文化傳承曾經出現過斷檔,目前真正缺失的是土壤,我要做的就是翻地工作,慢慢恢復基礎,讓更多人重新感受到這些老北京玩意兒的樂趣。”
白大成也經常帶著孫子白岳鵬到梅蘭芳大劇院或天橋聽戲,給孫子講一講鬃人背后的故事,“至少不希望這門手藝從我這里消失,更不想讓‘盤中戲成為絕唱。”白岳鵬每周學國畫,“不管將來是不是能繼續傳承,起碼讓他有點基礎吧!”通過耳濡目染,白岳鵬從小就喜歡傳統文化,現在已經開始參與制作鬃人了。
2019年對白大成來說有著特殊意義,自己將迎來80大壽。孫子白岳鵬也將度過第一個本命年。回想起與鬃人結緣的60年,白大成感慨良多。“這些年不僅見證了傳統手工藝的興衰起伏,也見證了整個國家的發展變化。”對于未來,祖孫三代滿懷期待:“相信傳統文化可以受到更多人的喜歡,人們的生活品質也能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