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3月26日-28日,2019春季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以下簡稱“春交會”)如約而至。本屆春交會共吸引國內外電視節目制作機構及相關產業機構460家,注冊參會總人數3500余人,參展劇目約900部。其中推介電視劇節目700余部(劇本階段劇目150部,籌備階段劇目137部,開機拍攝及后期制作中劇目106部,首輪發行劇目188部,二輪、多輪發行劇目120部),網絡劇83部,電影、網絡大電影20部,紀錄片、欄目44部,動畫片27部,文學、網絡文學作品21部。
本屆交易會以“守正創新,推動電視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線,營造禮贊新中國的濃厚氛圍,策劃舉行了高峰論壇、北京影視政策宣推會、主題展覽、商務推薦、專項推介等多項活動。首都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業協會也召開第四屆會員大會,海潤影視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燕銘當選新任會長。
春交會期間,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立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社長、廣電影視聯盟理事長王衛平,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郭靖宇,愛奇藝CEO龔宇等出席活動。同時,由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和《綜藝報》社聯合出品的《中國電視劇(2018)產業調查報告》正式發布(以下簡稱《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在統計分析2018年度電視劇(網絡劇)制播數據、盤點產業發展動態的基礎上,針對行業內一年來的熱點議題,對百家樣本機構進行了問卷調查,同時也圍繞“新時代”電視劇的高質量發展、影視稅改等業界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
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劇”成為現實題材創作的主力軍,也是本屆春交會備受關注的關鍵詞。本屆春交會在會場顯著位置展示了70周年推薦劇目,開幕式暨京榜劇獻發布活動上也集中發布了34部2019年度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精品推薦劇目。這些作品題材多樣,不僅包含主旋律的革命歷史劇、年代劇、軍旅劇、涉案劇,還有頗受大眾歡迎的都市情感劇、青春劇等品類,多角度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風雨征程、滄桑巨變。如講述新中國成立前后輝煌革命歷程的《覺醒年代》《新世界》《光榮時代》;記錄新時期人民英雄捍衛祖國、保衛百姓的《破冰行動》《燃燒》《不說再見》;反映青年一代砥礪奮進成長歷程的《青春須早為》《海洋之城》《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聚焦時代變遷對家庭和個人影響的《富貴盈門》《我愛北京天安門》《新一年又一年》等。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局長楊爍在開幕式上表示,重大歷史節點的到來為國劇創作提出了新要求,影視創作者要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深刻把握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堅持”的根本目標。一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弘揚時代主旋律;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三要堅持高質量創作,以精品奉獻人民;四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文藝生態,“要進一步聚焦現實題材,在守住底線紅線的前提下,倡導時代主旋律和藝術風格多樣化,在多樣化中繁榮主旋律創作。”楊爍還強調,要切實發揮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中國電視劇發源地的優勢,聚焦現實題材,提升創作質量。要牢牢抓住歷史機遇期,不斷創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推進影視之都建設,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對近幾年獻禮劇的整體表現予以肯定,他認為近幾年“新主流”影視作品開始崛起。所謂新主流,就是主流價值觀和主流市場的融合,不能為了主流價值觀而放棄主流市場,也不能因為主流市場不表達主流價值觀,“守正創新帶來主旋律的大眾化,商業劇主流化雙向趨近,很多獻禮劇達到了主流價值觀和主流市場的雙融合。”
憑借《最美的青春》在本屆春交會受到表彰的導演郭靖宇,以這部劇為例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受,“只有接近生活的現實主義創作才有生命力。”他坦言《最美的青春》立項時已經做好賠錢準備,但這部劇最終收視口碑雙豐收,也給了他堅持主旋律作品創作的信心。
編劇申捷也介紹了自己創作獻禮劇的經驗,他表示,創作者急需一種轉化能力,把一些高屋建瓴的時代和人物轉化成讓人感動的人物和故事,把文學經典轉化成年輕人喜愛的影視作品,“提煉生活的真和尋求個性的美是兩條必經之路,能否走通,關鍵在于創作者是否放下小我,尋找到與萬眾、與時代共振的大我。”
大數據時代的浪潮席卷全球,那么在電視劇行業生產過程中,大數據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在“數造新生力——大時代”文娛發展高峰論壇上,酷云互動董事長兼CEO李鵬表示,大數據顛覆了傳統影視的生產模式,增強了影視制作、傳播和接受過程中的互動體驗,在市場洞察、劇本分析、藝人篩選、內容研發、內容宣發、內容制作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內容宣發,李鵬表示“大數據”可以大幅度提升宣發品質,“核心的一點是做跨屏多邊的用戶數據。第一步是用戶的圈選,第二是精準觸達,第三是實效評估。”
愛奇藝數據研究院院長葛承志在春交會現場也就愛奇藝如何使用AI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全面支持長視頻“投、編、制、播”四個環節進行了詳細介紹。葛承志表示,從愛奇藝的投資、創作、制作、播出、評價的各個領域(投資階段的大數據預測流量、收入等產出比,創作階段的AI輔助劇本研讀,制作階段的演員匹配角色,以及播出階段的計算最佳上線窗口期和后期內容價值的定義評估),都能見到AI+大數據的嵌入,“未來,愛奇藝要正確運用大數據,讓大數據成為影視行業和產業創作的依據,在避免程序化、同質化的同時,也讓投資決策物有所值。”
在尹鴻看來,大數據是大量互動性數據,而不是海量數據。來源于互聯網新媒體的大數據,依托新媒體點對點、網狀傳播的兩大特征,為類型劇的創作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思考。他表示,現在的電視劇類型越來越豐富,互聯網時代需要通過大數據找到不同的觀眾、找到觀眾不同的需求、找到針對這些不同觀眾和不同需求的最恰當的表達,通過一種藝術的選擇,讓內容得到最好的表達。他同時強調,數據是做參考的,永遠不能成為判斷創作好壞的唯一標準,也不是最重要的標準,“創作者們不能做數據的奴隸,因為數據告訴我們,只有重復的失敗,沒有可以復制的成功。”
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劉和平認為,大數據確實能夠在商業活動中提供一些有益指導,但大數據并不能指導劇本創作。目前互聯網的大數據評估系統要求編劇寫的內容,可以概括為“高概念、強設定”,“好的文藝作品要求高概念、強設定一點都沒錯。問題是在這個強設定提出來后,有沒有邏輯后承。”劉和平表示,好的劇本必須有戲劇結構的支撐,要適于表演更要強化表演。只要劇本做好了,演員就能很好地表演,劇中人就能活脫脫地出現在觀眾面前。他還向很多年輕編劇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找到立足點,才有出頭天。立足點就是學習鍛煉提高自己的編劇能力,這樣才能有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