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榮
習總書記帶領政治局委員在人民日報社進行了集體學習,內容圍繞的就是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加速全媒體建設。此次集體學習后,全國上下再次掀起了加快媒體融合,加速全媒體建設的熱潮。不僅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速,省級媒體、地市級媒體也都摩拳擦掌,加快步伐。近日《成都晚報》紙質版休刊,張家口市將廣電臺與報社重組為張家口新聞中心等,都是提速增效的表現。
熱火朝天加快建設的確可以反映出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不過,從各地媒體融合實踐中可以感受到,當中仍然存在一些關鍵的坎,這些坎能否跨越過去,決定了全媒體建設是否成功。
首先,存量與增量。傳統媒體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經常缺資源,可是傳統存量占用的人、財、物卻很多,舍不得去除傳統媒體的傳統產能,如欄目、節目、版面等,就很難將資源投入新興產能上。另外,削減傳統渠道,如產出效能低下的頻率頻道和報紙;增加新興平臺投入與建設,許多傳統媒體又猶豫不決。這就使得融合轉型的陣痛在這種糾結中慢慢延長,很有可能錯失良機。就如同當初商業平臺初創時,傳統媒體沒有抓住時機,等商業平臺都做大了,流量被吸走后,傳統媒體再出發已經難了。因此,要壓縮向傳統業務的人力與資源的投放,加快集中向新興業態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業態不僅包含原有的節目及其二次售賣的廣告,更要拓展到線上線下打通的業務鏈,如項目運營、政務支持、商務活動、用戶服務等。總之,舍不得存量就很難有增量,特別是抓住互聯網這個最大的增量。
其次,傳統媒體內部機制體制。說到機制體制,大家感同身受,事業單位改革正在逐步推開。習總書記要求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推進媒體融合,加速全媒體建設。部分傳統媒體已經在機制創新上做了一些嘗試,如用工靈活、薪酬多元、激勵落地、編制優化等,但相當多的傳統媒體仍舉步維艱,沒能邁出深化機制體制改革的步伐。習總書記在此次集體學習講話中提到一體化發展,要求流程優化、平臺再造等。這就需要傳統媒體重構內部組織,不能再按照原有媒體屬性,如廣播、電視、報紙、出版、新媒體等建構內部組織,而是按照用戶或者內容服務項目來設置二級機構,即通常說的項目事業部制,每個事業部覆蓋一個領域,到達一個目標用戶群,打通內容、服務的線上線下,實現內容、服務的采集、生產、制作、分發、傳播與消費的全鏈條。這不僅需要內容生產部分,還需要技術服務部分和項目運營部分的融合,如此才可能實現習總書記要求的“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
第三,條與塊。工業時代,人類社會分工細化,出現各行各業,因此,政府治理和監管部門也是行業分工,俗話說“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條條塊塊模式在工業時代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如今和未來的信息時代特別是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互聯互通是基本要求,就需要信息的連通、匯集、傳播、落地等更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正如習總書記提出全媒體是全程、全息、全員和全效媒體。2016年4月19日,習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說:“我們的國家治理中存在信息共享、資源統籌、工作協調不夠等問題,制約了國家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現實中,我們仍然是工業時代的條塊分割式的治理模式,智慧治理平臺歸屬發改委和工信部門;媒體融合平臺歸宣傳系統等;各種App還有多頭建設、多頭管理、多頭運營的傾向,信息孤島還在形成之中。
第四,頂層設計。習總書記此次講話中特別強調媒體融合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在政策、資金、人力等方面給予媒體融合發展大力支持。從各地實踐看,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全媒體的確是“一把手”工程。凡是“一把手”重視的地方,才真正能夠將各個部門、各個行業的資源協調、連通和匯聚,全媒體建設才會比較主動和順利,而且成效顯著。
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全媒體已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緊迫程度,還需要強力而務實,如此才能夠保證真正推進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