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畢麗軍
摘要:學習文言文是對小學、初高中乃至大學都很重要的模塊,而小學階段又是學生打好語文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學習晦澀難懂的古文就需要我們予以一定的關注。本文以小學高段教材中選取的四篇古文為參考,對小學階段學習文言文的具體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階段;文言文;學習方法
前言
新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板塊的總目標是能夠借助注釋閱讀淺易文言文,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跟著老師的教學進行學習以外,還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本文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介紹六個學習文言文的具體步驟。
一、古文基礎 課前預習
(一)加強古文基礎
從一年級起,小學生們就開始了古詩的學習,都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礎。但要學好古文,僅靠積攢下的一點古詩底子是不夠的,還應閱讀大量的古代作品。語文教材選取的文言文都是短小精煉、富有韻律的,易于理解背誦。因此,課外讀物也應選擇簡短凝練的文章。推薦以下兩類作品:
第一類:《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這類作品不僅文辭通順、簡單易懂,且合轍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小學生朗讀背誦。內容上也十分貼近生活,教導禮儀孝悌,學習態度和目的等;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利于增強知識儲備。
第二類:古詩。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其內容豐富多樣、節奏優美,最適合閱讀背誦。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了解傳統文化、感受藝術之美,還能鍛煉小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是加強古文基礎的有效途徑。
(二)課前有效預習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小學生學習只是一味等待老師上課傳授知識,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導致知識點堆積如山難以吸收,達不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課前預習有助于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自我探究的思維品質,是學習中至關重要的步驟。
提前預習不僅能了解文學常識、文章背景,有時還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立意,是十分必要的步驟。如《楊氏之子》在課前預習時就應了解它選自《世說新語》,是一部記載漢末到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作品;作者是南朝的劉義慶等。[2]此外,還要記下有疑惑的地方以便上課時重點聽講或向老師提問。
二、“文”讀百遍 其義自見
名詩美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朗讀是學習鑒賞文言文的重要步驟之一,大量的朗讀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其本身也是對文言文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體驗過程。
朗讀的基本條件就是要讀準。文言文中,多音字的讀音不同,相應詞性用法也不一樣。如“為”字在《楊氏之子》“為設果”中讀四聲,釋為給、替;在《學弈》“為是其智弗若與”中讀二聲,釋為因為。
朗讀有很多種方式。在學校里,可以自由朗讀、分角色朗讀、集體朗讀;學生自主學習時可以譯讀、抄讀或背讀。大量的朗讀不僅是為后續的背誦做準備,也是為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做鋪墊。
三、把握節奏 初步理解
雖然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都有標點,但在長短句中包含著多重意思,需要學生在朗讀時讀準句讀、適當停頓。文言文中的句中停頓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一環,直接影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因此把握文章節奏是朗讀中的重中之重。
根據語意劃分節奏是比較簡單且可行的方法。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來理解文意,從而準確地停頓。要對整體意義有一定的了解,跟每一個字句相互聯系,捆綁組成一個單位,在不同意義的單位之間做出停頓。除此之外,還可以按照語法、語氣助詞劃分。
四、對照注釋 翻譯文句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為直譯和意譯。簡單句用現代漢語對應原文逐字逐句進行翻譯,此為直譯;碰到文意難懂或有語意變化的句子時,直譯出來的句子就會不通順,這時就要根據語句意思進行翻譯,文字、詞語位置和句式都可以調整,此為意譯。在翻譯過程中,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翻譯句子的具體方法為五字:留,保留古今含義相同的詞;刪,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補,補出詞句的省略成分;換,用現代漢語替換古代詞匯;調,把古漢語倒裝句換成現代漢語句式。要充分利用注釋。每篇文言文在課本下方都會有腳注,通過注釋和自己的理解,可以進一步了解文章。
五、情感主旨 討論交流
一篇文言文講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是文言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提高學習能力和效率;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主體觀理念的體現,也符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當然,小學生在討論交流時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督促。在討論情感內容時有幾個角度可以分析:文中出現的景物、作者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和寫作的背景等。學生集思廣益加上老師巧妙精細的點撥得出的結論,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課文有更深入的認知,對語文產生更多的熱愛之情。
六、背誦積累 歸納總結
學習文言文的最后一個步驟就是背誦。它既是學習文言文成果的展示,也是加強古文語感的一個過程。要熟讀課文,邊讀邊根據內容進行聯想。背誦完成后可以嘗試默寫來檢測成果,找出不熟練的地方并加強記憶。還要時不時回顧已經背會的內容,復習也是很重要的。
在掌握了一篇文言文之后,還要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加深記憶,積累經驗。有一下知識點需要總結:
一詞多義,如《兩小兒辯日》中“其”字在“及其日中如探湯”中意為“那”;在“問其故”中意為“他們”。通假字,如《楊氏之子》“甚聰慧”,“惠”字同慧,表示智慧。古今異義,《兩小兒辯日》的“湯”字,今義是食物加熱煮熟后的汁液,古義為熱水。詞類活用,如《兩小兒辯日》“孔子東游”東字,名詞作狀語,表示向東。文化常識:即出處作者,如《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記錄孟子思想和言行的著作。
結論
小學高段的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育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對于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要不斷尋找科學有效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對于學生來說,要結合教師所教和自身的經驗,總結出屬于自己的文言文學習方法。
注釋
①張倩倩.基于課堂實錄分析小學文言文教學——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2):27-29.
②干琳,王芳。《楊氏之子》(第一課時)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13(04):14-16.
參考文獻
[1]楊春燕.淺談低年級古詩節奏教學[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5(11):9-10.
[2]胡倩云.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6.
[3]鞠顯章.小學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模式[J].吉林教育,2013(36):64
作者簡介:張璐(1998-),女,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研究方向:小學教育(語文)。
畢麗軍(1968—),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