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星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也是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語文新課標指出,各年級都應該注重朗讀和默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也只有讀才能不斷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思想情感。讀也是更好地為了寫。讀寫結合是語文學習的法寶。在古詩詞教學應該讀寫結合,以激活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思維,讓他們在讀寫中思考古詩詞的文化內涵,探索古詩詞的表達意義,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又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也說明了讀書的好處和用處。那么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就要把讀放在首位?,F在就我個人的一些見解談一下。
一、強化誦讀,激活古詩詞學習思維
語文新課標明確規定,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詩傳情,詞達意,古詩詞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及審美能力。反復誦讀古詩詞可以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甚至達到永久記憶的目標。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獨坐敬亭山》一課,課前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杜甫的《春望》。教師與學生共同回憶,并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這樣能夠迅速激活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思維。《獨坐敬亭山》是李白天寶十二年秋游安徽宜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事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的辛酸,孤獨之感倍生。從而產生共鳴。這樣,不僅解決了字詞問題,清除了閱讀障礙,而且使學生進入文本,產生探究的興趣。
二、注重想象,探究古詩表達意蘊
教學古詩還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進行。有些老師都是從古詩中的注釋和詩句表面去指導。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钡?,這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哪個才是莎士比亞心中的“哈姆雷特”呢?恐怕哪個都不是,又哪個都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生活經驗。當面對一首古詩詞的時候,學生難免會有不同的理解。正如“雪化了變成什么?”一樣,學生眾說紛紜,最終才產生“雪化了變成春天”這個精彩的答案。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探索古詩詞的表達意蘊。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要求教師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讓學生隨意理解。學生的年紀尚小,理解能力畢竟有限,因此要發揮教師的指導與輔助作用。教師應該從探索古詩詞描繪的意境著手,選取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體會古詩詞蘊含的思想情感。這樣的問題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是學生把握理解詩詞的關鍵。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或者詩人所在環境及處境,進行簡單的介紹,這樣學生更加能夠對情感的理解。
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九課的《詞兩首》,意境優美,用詞清新,感情真摯。在學習《如夢令》之前,教師先簡單介紹作者李清照的生平事跡,讓學生了解李清照是婉約派代表人物,其詞作有含蓄、典雅的特點。接著,讓學生抓住‘“溪亭”“日暮”“沉醉”“藕花”“鷗鷺”等關鍵詞進行想象思考:“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么事?發生在什么季節?是作者當天寫的嗎?既然是‘誤人,慢慢劃出來不可以嗎?”經過思考、討論,學生理解了夕陽西下佳人醉酒、藕花朵朵、鷗鷺驚飛的意境。
三、啟動仿寫,感觸古詩詞內涵情感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經說過:“寫作從模仿名家開始?!闭Z文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是為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服務。在學習古詩詞中,學生掌握了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和欲揚先抑、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寫作技巧。在理解詩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能實現從知識到技能的轉變,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選編了《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這兩首富有哲理的警醒詩。前一首詩揭示了做學問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不能脫離實踐的道理;而后者則說明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心智才能更加開闊、敏銳的道理。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模仿詩歌的表達方式,寫一首詩歌,或寫一篇小文章,表達自己對學習、人生.生活、理想的思考。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涵,而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古詩詞教學應從強化誦讀、注重想象、展開仿寫等三個方面人手,讓學生在誦讀中思考、在想象中感悟、在仿寫中內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