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紅
摘 要:在力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畫圖是一種有效的解題方式,信息技術也是重要的輔助工具,教師要注重在力學知識的教學當中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主要對高中物理力學知識點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畫圖;力學解題;重要性
在高中物理力學知識點的教學當中,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掌握有效的教學方式,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加理想。關于高中物理力學知識點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利用信息技術演示力學模型
在物理力學知識的學習當中,力學模型是其中非常基礎的知識,這部分知識也是學生覺得最難的一個部分,常常容易出現知識點會少的狀況,不能夠清楚的辨認合成的力和并分解的力。特別是在一些比較復雜的力學模型當中,要判斷物體運動方向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在這里出現錯誤。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整個力學模型,然后通過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對整個力學模型進行操作,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這一個力學模型的整體特點,同時對合成的力和并分解的力進行有效的明確區分,分析物體會向著哪一個方向進行運動。在平時的學習當中,學生之所以覺得關于力學模型的知識比較難學,是因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難以在自己的腦海當中還原一幅真實的力學模型,因此很難在這個過程當中判斷具體的運動情況,即使部分學生擁有空間想象的能力,但是也難以兼顧到整個復雜的模型。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之下,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模型的塑造,然后學生可以對整個模型進行客觀的分析,最終能夠更好地對整個力學模型的狀況進行有效的了解,提高學生對于力學模型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培養有效的解題思維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會比解題技巧的培養更關鍵,因為只要學生養成了有效的解題思維,那么當他們遇到類似的題目時,就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輕松對問題進行解決。在物理的力學知識學習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畫圖法就是一種有效的解題方式,這種解題模式在力學解題當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明確題目當中的關系量,同時能夠讓學生不斷地通過圖進行問題的解決。在題目的解答過程當中,學生如果能夠具備畫圖的思維,就能夠對題目進行更加輕松的解答,并且能夠形成數形結合的思想。雖然數形結合的思想是數學當中的思想,但是在物理的學習過程當中,數形結合的重要性同樣非常突出,能夠讓學生在遇到題目的時候,懂得通過畫圖來明確其中的關系,同時也能夠通過數對圖形當中的關鍵量進行解答。因此在力學知識的解題過程當中,應用畫圖的方式能夠輕松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且也能夠使得學生對于力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培養有效的數形結合思維,促進我們解題思維的有效養成,為我們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更好地成長提供幫助。
實際上,畫圖的解題方式,除了能夠培養我學生數形結合的思維之外,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轉化思維,主要就是把一個復雜的問題進行簡化,最終把一個復雜的問題肢解成多個簡單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最終的難題。例如在力學的解題當中,利用畫圖可以進行力的分解,最終可以快速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效果。這樣的一種思維能力,除了在題目的解答過程當中有著應用之外,在學生的生活當中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例如,當學生遇到一個復雜的問題是,可以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之下,冷靜進行思考,把復雜的問題進行多個步驟的劃分,一步一步解決問題。因此,畫圖解題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在力學的解題當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同時也能夠培養有效的解題思維。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物理力學知識的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背景之下,物理力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局限在課本的知識學習當中,在日常的學習里面,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開闊自我的視野。互聯網技術是非常有效的信息搜索工具,通過它的搜索功能,學生可以了解到更多與物理力學知識相關的內容,使得我們的視野得到有效的拓寬。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搜索功能,學生可以了解物理力學知識的誕生背景和來龍去脈,同時還可以了解物理力學知識在生活的應用,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信念。因此在物理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在課后使用互聯網技術工具了解與本節課的物理力學知識相關的一些內容,可以了解這個知識的歷史背景,也可以了解在科學領域當中,這個知識的未來發展方向,提高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同時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物理難幾乎是每一個高中生都會存在的感覺,力學知識又被認為是物理知識當中更難的一個知識點。在力學知識的解答過程當中,學生除了掌握傳統的解題方法之外,還需要使用一些有效的解題方式,例如:通過畫圖幫助自己明確題目當中的關系量,利用信息技術明確模型特點,擴展自我視野。
參考文獻
[1]逯兵林.對高中物理力學知識點教學方法的初探[J].學周刊,2017(19).
[2]王澤華.淺談高中物理力學知識點教學方法[J].數理化解題研究:高中版,2018.
[3]王國梅.高中物理力學問題教學中解題方法的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