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數學與其他學科相比,知識抽象、枯燥,趣味性不大,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四種能力的培養很重要。
一、良好的傾聽能力
低段小學生處在學習習慣和學習自主性養成的初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和更長時間去養成一個較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低段小學生在傾聽能力上的薄弱有這些表現:①不聽講,玩東西,亂涂亂畫,東張西望,聽不進教師或同學的發言;②假裝聽講,看似認認真真地看著前方,沒有小動作,實際大腦里思維游離,聽不見教師或同學的發言;③傾聽不專注,只聽一部分就隨意插嘴或不再聽講。
為了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從以下幾方面做起:①凈化課桌環境,桌面上的物品要求擺放干凈整齊;②凈化座位環境,教師在安排座位時,盡量考慮性格特點,讓好說好動的學生和不愛說話的學生同桌,互相影響;③教學時多采用一些生動有趣的素材,聯系生活,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并不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④聽、說、寫結合,讓學生從被動傾聽轉為主動傾聽,逐步提高傾聽能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一個最明顯特征,將師生的單向交流轉變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更好地發揮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應該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前要考慮實際情況,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討論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討論的情況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例如教學幾時幾分的知識,鞏固練習時可以2人一組,先一人說時間,另外一人在時鐘上撥出正確的時針和分針,再一人撥時針和分針,另外一人說出正確的時間。如果有人錯了,另外一人就對其幫助指正。練習期間,教師要不斷巡視,收集同學們練習的情況和錯誤的類型,最后有針對性地全班進行交流和小結。
教學元、角、分的知識,鞏固練習時可以4人一組,每組準備標有價格的幾種物品,一人當售貨員,其余3人當顧客,顧客拿上錢購買物品,售貨員要算出應付的錢以及找回的錢,4人輪流當售貨員。通過這個小小的實踐活動,同學們能較快掌握元、角、分的相關知識,而且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發散性思維能力
面對同一道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題方法,提高轉化解題方法的能力,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不斷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盡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觀念、方法,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敏銳,思路更加寬廣。
例如:一批零件500個,李師傅30分鐘加工了這批零件的3/4,加工這批零件一共要多少分鐘?
解法1:500÷(500×3/4÷30) 解法2:30×(1÷3/4)
解法3:1÷(3/4÷30) 解法4:30÷3/4
解法5:30÷3×4……
例如:在括號內補充條件,再列式計算。
美術組有男生24人,( ),女生有多少人?
第一種:男生人數是女生的1/4。列式:24÷1/4
第二種:女生人數是男生的1/4。列式:24×1/4
第三種:女生人數比男生少1/4。列式:24×(1-1/4)
第四種:男生人數比女生少1/4。列式:24÷(1-1/4)
第五種:男生人數是全組的1/4。列式:24÷1/4-24
……
例如:先補充問題再列式計算。
一條路,甲隊單獨修要6天,乙隊單獨修要10天,丙隊單獨修要12天。( )?
第一種:甲乙合作,幾天修完?列式:1÷(1÷6+1÷10)
第二種:甲乙丙合作,幾天修完?列式:1÷(1÷6+1÷10+1÷12)
第三種:甲先修2天后,剩下的乙丙合修,還要幾天?
列式:(1-1÷6×2)÷(1÷10+1÷12)
第四種:甲乙合修2天后,剩下的由丙單獨修,還要幾天?
列式:(1-1÷6×2-1÷10×2)÷(1÷12)
……
四、實踐能力
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耳傾聽,創設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使所學的數學知識從各種感官渠道傳遞到大腦,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把動手操作的過程轉化為思維活動的過程,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先給每個同學布置任務:如何量出圓的周長?學生面對各種圓片,線、直尺等工具,開始動手測量,經過多次實踐操作,學生自主探索發現測量圓周長的不同方法,如繩測法、滾動法。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讓學生準備好大小、形狀不同的三角形,量出三角形的3個內角的度數,再把這3個內角的度數相加,這樣操作幾次后,同學們自己就得出結論: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接下來再讓同學們把三角形的3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也拼出了一個180度的平角。
例如講授圓錐體的體積時,學生面前擺著幾個不同的圓柱形容器和幾個不同的圓錐形容器,讓學生將圓錐里裝滿水再倒入圓柱,經過多次倒水試驗,同學們發現有的三杯圓錐形容器里的水正好倒滿一個圓柱形容器,有的又不是,再引導學生比較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大小及高的大小,同學們就能得出結論: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時,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緊密聯系生活,采用靈活而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小組合作能力、思維發散的能力、實踐能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提升他們數學水平,經過不斷地努力,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