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肖洛霍夫的 《一個人的遭遇》不僅僅描寫出了戰爭的殘酷,人性的光輝,對于本身結構的塑造,獨特的主題,平直的敘事也使其成為戰爭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本文就文章內容、創作結構、獨特的主題等進行論述,揭示文章的“小而精”。
關鍵詞:戰爭;人性;索科洛夫
作者簡介:李雪(1994-),女,滿族,河北承德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1
戰爭文學是俄羅斯文學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創作之初著重從血與火的洗禮的角度去描寫戰爭,但50年代中期以來,作家們逐漸從英雄主義的激情中轉向對于戰爭本身的思考。在《一個人的遭遇》影響下,出現了“戰壕真實派”這一文學現象,開始了關于戰爭和人的命運的新思考。作品雖然短小,但是精悍,內容連貫,在平白的敘事中就能引起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一、“冰與火”的折磨
本有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兒女雙全,妻子賢惠。但是當戰爭來臨的時候,一切都有可能幻化為泡影。對于索科洛夫來說一切也確實成為了永遠的回憶。受傷、成為俘虜、房子的炸毀、妻女的慘死。本以為上天會可憐他,還留給他唯一的寄托——他最自豪的兒子。可誰知命運依舊給了他一個天大的玩笑:勝利日那天看到的確是兒子的尸體。戰爭中所經歷的種種身體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致命打擊已使他如行尸走肉一般。但是回想起這一切,如果妻女兒子一開始就葬身于戰爭中,或是在被俘之前就知道妻女的死亡,那么主人公或許在被俘之中就已經放棄掙扎。正是因為對家庭的情感寄托,才使得他在被俘期間堅定信念,鼓起勇氣保護了一位排長,不向敵人低頭并且贏得了敵人的尊重,最終想盡辦法逃了出來。可以說正是消息的未能及時送達,妻女死后兒子帶給他的希望,兒子犧牲后孤兒帶給他的情感寄托,保住了主人公經受次次折磨后“奄奄一息”的生命,在他幾近毀滅的生活中總能出現一根救命稻草,讓他有勇氣繼續活下去。肖洛霍夫對于作品中時間、事件的銜接使得故事進展的毫不突兀,恰到好處。在保持作品完整性的同時也能將個人的遭遇寫的真實感人,主人公的形象刻畫的深入人心。
二、個人的命運影射祖國的遭遇
戰爭帶給個人、國家的無疑是一場災難。肖洛霍夫將主人公的遭遇寫的細致入微。看似是對戰爭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慘遭遇的描寫,從家庭美滿到家破人亡,實則也暗含著祖國命運問題的導向。作品所采用的手法打破了戰爭文學的寫作規律,在主人公的選擇以及描寫上一反常態,并沒有將戰爭的龐大與殘酷濃墨重彩,也沒有對軍隊的將領歌功頌德,而是轉向對再普通不過的士兵的命運的刻畫。這使得作品很快地進入到大眾的視野,引起普通大眾的情感共鳴。家庭本幸福,祖國本和平。戰爭打響,家破人亡,祖國也處于危難之中。主人公經歷了種種波折,但是最終并未被戰爭吞噬;國家經歷了戰爭的摧殘,但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主人公四十年間所經歷的遭遇也正是俄羅斯半個世紀的社會現狀的縮影。可以說一個人的命運也正是整個民族,整個俄羅斯的遭遇。
三、初心的堅守
戰爭中的悲慘遭遇已經將索科洛夫刺的千瘡百孔,但是作為一個俄羅斯人,作為一個士兵,他始終保持著民族性格,始終盡職盡責。縱使前方炮火連天,他也毫不畏懼;即使一人被敵人包圍,也要勇敢地站著犧牲;即使淪落為俘虜,身上也毫未帶一點奴氣,毫未有一絲懦弱,為了救一位排長的性命,親手殺了叛徒;被人告發說了不正當的話,面對敵人軍官時也毫不畏懼;即使餓得饑腸轆轆也不接受敵人的“美味”施舍。無論處于什么樣的境地,他始終牢記自己是俄羅斯人,自己是一名士兵。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最后活著脫離了苦海。困境一次又一次地降落在索科洛夫的頭上,他失去了戰斗的可能,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是他依舊心系著祖國,牽掛著家人,堅守著責任。
四、人性光輝的閃耀
當人處于生與死的邊緣時,很少能有人去在乎他人的生命。淪為俘虜,看著身邊的人的接連死去,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不可能毫無波瀾,活著在此時更顯得尤為重要。即使出于愛國之心,出于正義而殺死叛國之人也使得索科洛夫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即使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來了正確的抉擇,人性的驅使也使得主人公備受煎熬。一條鮮活的生命,說著同一種語言的同胞就這樣親手將其變為了一具冰冷的尸體。不知多久沒嘗到過肉的味道,但是得到一點點肉也要拿回去同難友們一同分享。當一個人所牽掛的一切早已化為塵埃,所在乎的一切都消失殆盡,主人公身上的人性之環依舊熠熠生輝。看到饑腸轆轆失去雙親的可憐的小男孩,使他想起了戰爭中失去的子女,思考到戰爭帶給孩子們,以及所有人的傷害。他將小男孩視為己出,盡自己所能給他最好的,給他買新衣服、新鞋子,帶他理發,將全部心血傾注在孩子身上。小男孩不愿意離開索科洛夫,索科洛夫也將他作為情感上的依靠。他的出現可以說讓索科洛夫真正活了過來,能讓主人公回歸正常人的生活。雖然對這些場景的刻畫筆墨并不多,但是精致的內心活動,以及舉手投足的細致入微將索科洛夫身上的人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僅不夸大其詞,反而恰到好處。
結語: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作者沒有用濃重的筆墨描寫戰爭,也沒有巨著的恢宏,場景震撼,但是憑借著故事的情感沁人心脾,內容的銜接完美無瑕,結構的安排有條不紊,使得這篇作品雖小而精,雖小而名。
參考文獻:
[1]草嬰 譯.《一個人的遭遇》[M].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年06月.
[2]范小青.簡析小說《一個人的遭遇》[J].安徽文學,2011年08月.
[3]任光宣.俄羅斯文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