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語是各個民族語言精華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于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發展背景、社會地域環境以及生活實踐經驗,所以對動物所賦予的文化寓意也各有不同。本文將對英漢動物習語進行對比,探討各種動物在中西文化內涵中的異同,以便學習者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動物習語;中西文化;差異
作者簡介:趙靜(1995.3-),女,漢族,山東省德州市人,現就讀于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1
一、引言
習語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期使用而形成的獨特的慣用表達方式。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大量的習語,與動物相關的習語更是被廣泛應用。在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 “對牛彈琴”,不同文化中存在著與此相似的表達。比如,在英語國家叫做“在豬面前撒珍珠(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在西班牙叫做“喂驢吃蜜( To give honey to donkeys.)”;在日本則是“送錢給貓( To give coins to cats.)”。由此可見,與動物相關的習語在人類語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不同民族在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使得語言中的動物習語被賦予了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本文將以常見的動物習語為例,從英漢習語完全一致、部分一致、完全不一致等三個方面對動物習語進行分析。
二、動物習語比較
2.1 完全一致——動物喻體相同,文化喻義相同
人們從動物的基本屬性去認識動物,思想認識上存在著一定的共性,自然而然會產生相同或相似的聯想,賦予某種動物相同或相似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例如,英漢語中都用以下動物來比喻人類的某些特征,狐貍比喻陰險狡猾,as cunning as a fox(如狐貍般狡猾);羔羊比喻乖巧溫馴,as gentle as a lamb(溫柔如羔羊);蜜蜂比喻勤勞忙碌,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樣忙碌)。其他的例子如“紙老虎”、“一石二鳥”等在英語中也能找到相對應的習語“paper tiger”、“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2.2 部分一致
英漢民族思維模式不同,有的習語概念意義相同,但是象征意義相差甚遠;有的象征意義相同,但是動物喻體卻不同。
2.2.1 動物喻體相同,文化喻義相反
在英漢習語中,有時人們會用相同的動物作為喻體,但是文化喻義卻不同。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被看作是民族的圖騰,歷代皇帝都把自己稱為 “真龍天子”,中華兒女被譽為 “龍的傳人”。而且,漢語中有關龍的習語基本上都是褒義的,如“龍行一步,百草沾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等等。然而,西方國家認為龍是一種來自神話中有翅膀、鱗,會從嘴里噴射火焰的怪物,也是惡魔與邪惡的象征。《圣經》中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就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Dragon”一詞構成的英語習語也都是貶義的,如“dragons teeth(相互爭斗的根源)”、“like a dragon(殘忍兇暴的人)”等等。
2.2.2 動物喻體不同,文化喻義相似
在英漢習語中,人們經常用不同的動物作喻體來表達相同的含義,賦予相對應的習語相近的文化內涵。在中國,“虎”被看作是百獸之王,是威武勇猛的化身。因此,漢語有許多描述“虎”的這種形象的習語,如:“虎虎生威”、“藏龍臥虎”等。但是,在西方國家,“虎”的地位被“獅子”代替。在他們的文化意識中,獅子才是動物之王,是勇猛的象征 。所以,漢語中的“攔路虎”、“勇猛如虎”在英語中分別被表達成以“獅子”為喻體的習語“a lion in the way”、“as brave as a lion”。
2.3 完全不一致
有些動物在一種文化中可以作為喻體,有特殊的喻義,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僅僅指代這種動物本身,不作喻體,也沒有相應的文化內涵。例如,“鶴(crane)”在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常與神仙聯系在一起,又稱之為“仙鶴”。但是,在西方人看來,鶴僅僅是一種長頸的鳥類,沒有其他的隱含意義。“牡蠣(oyster)”在英語里是安靜的象征,比如“as dumb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但是在漢語中,并沒有任何隱含意義。
三、結語
動物習語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英漢兩種語言表現形式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其獨特的文化個性。所以,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僅要注意語言交流,更要注重文化傳遞,這樣才能準確無誤地傳達信息。研究分析英漢語中動物習語文化內涵的異同,有助于英漢雙語使用者在恰當的語境中使用動物習語,對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安默爾著. 這樣的貓和那樣的狗: 妙趣橫生的英語動物習語(升級版)[M].邢馳鴻譯.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2]廖淑娜. 從習語看英漢文化差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5, (28): 170-171.
[3]劉全花. 英漢動物類習語跨文化對比分析[J].社科縱橫, 2017, (32): 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