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摘 要:郁達夫是我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郁達夫的作品更多的是感傷抒情情調。五四時期是郁達夫開始創作小說的時期,從第一部作品《銀灰色的死》到后面的作品《沉淪》,這些都蘊含著濃濃的感傷。他的小說有的人表達自己的孤獨和憂郁,有的借助某一情景來表達一個現代新青年對國家對自身的悲哀,在時代背景的壓力之下郁達夫的內心極度渴望美、追求愛,通過自己的作品來揭示社會的黑暗。其作品中所報告的濃郁情感也正是其小說的靈魂所在。
關鍵詞:郁達夫;小說;感傷;抒情;特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02
郁達夫的作品代表著五四運動之后新文學的發展方向,對于社會的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意義,其作品擁有很鮮明的特性和特有的藝術風格,因此屬于一種比較特別的小說流派,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著很大的意義。郁達夫的小說通常以短篇為主,它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象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解讀,并深入描寫了處于那一時期的青年人的心理活動,擁有很明顯的叛逆思想,郁達夫的文風比較凄慘,很容易打動讀者,因此對當時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1、郁達夫小說的感傷情調
1.1郁達夫小說的感傷因素
1.1.1“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的含義為一種“生則于世無補,死亦與人無損”的邊緣人群體,郁達夫作品之中所描繪的“零余者”很多都有著自己的影子,這些人在不同情景中表示不同的身份,成為了一類風格相似的形象。比如:“他”“伊人”“Y君”等這些代名詞。這些人的共同之處為:他們都是黑暗社會中的失敗者,也是在貧困邊緣極度掙扎的文化人,他們比較多愁善感,比較苦悶憂郁,互相之間能夠同病相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中,他們的思想有所覺醒,然而由于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他們同樣也找不到方向,因此他們更加悲傷更加苦惱。作品多以這類人為主要的描寫對象,站在他們的角度來講述相關的故事,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因此這些故事的格調一定是比較悲慘的,這種類型的情緒一定是比較感傷的。經過對這些身世比較悲慘,同時敏感脆弱的“零余者”群體進行描寫,來表達他們這類人內心的苦楚以及彷徨的情緒,使得作品夾雜著很濃郁的感傷情緒。
1.1.2情緒流的結構方式
郁達夫的作品通常是比較重視抒情的,在情節結構的塑造方面是不太重視的,他主要是根據人物的情緒變化來進行小說的構思,不會專注于描寫某一完整的事件,也不會有比較重大的矛盾出入,在表現手法方面也不會重視進行小說的懸念設置,而只是重視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變化,重視對其心理進行分析,使用內心獨白的方式來表現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并顯示其情感的變化。郁達夫的傷感情緒并不是有很多如泣如訴的故事內容,而是使用抒情的手法來比較細致的體現主人公的心理世界。比如在作品《沉淪》之中,故事的情節不怎么復雜,只是簡單的講述了一位日本留學生和日本女學生之間的愛情故事,由于內心自卑而不得不壓制住內心的沖動,最終選擇了自殺。這部作品在故事情節方面并沒有進行比較詳細的描繪,但是作者在男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描寫上卻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對主人公許多無意識的幻想或者潛意識的幻想以及各種比較理性的情緒描寫,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直接體會到人物的感情世界,并感知到主人公內心的孤獨情緒。這種用情緒變化來帶動小說情節發展的描寫方式使得小說充滿了濃厚的感傷情緒,不論在小說的內容方面還是小說的情緒方面都有了跟濃厚的感傷情緒。
1.2郁達夫小說感傷情調的根源
1.2.1時代的“感傷”
在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的整個文學界都彌漫著非常濃厚的感傷色彩,可以說,“感傷”這個詞語成為了方式社會的審美心理,在五四時期所流傳的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詩歌等都包含著非常濃厚的感傷情緒,所有作家的作品之中都表現出一些憂郁、彷徨的色調,因此可以認為,郁達夫作品中的“感傷”色調不但是其個人的“感傷”情緒,同時也是時代的“感傷”,它表現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反映了中國的社會形勢。五四時期所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大都受到了反動政府統治同帝國主義之間的雙重打壓,不僅面對著內憂,還要面對外患,同時還要面對亡國亡民的壓力,他們嘗遍了由于國家的積貧積弱所造成的恥辱,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給中國帶來了自由、民主和科學,使得一些比較先進的知識分子有所醒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解放和自由,擁有著一腔熱血想要報效祖國、拯救祖國,然而由于社會的強權積壓以及民眾的麻木,這些知識分子根本看不到未來的曙光,他們的理想不斷被社會現實所熄滅,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1.2.2個性、氣質和個人經歷的影響
文人的個性以及經歷等都會影響到其文學作品的風格。就像高爾基擁有的積極樂觀的性格使得其作品煥發出積極樂觀的力量,卡夫卡敏感的個性導致其作品彌漫著憂郁的色調,另外同郁達夫處在同一時代的魯迅先生的作品比較嚴肅,更多的批判社會,因此作家的性格會對其文學作品的類型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郁達夫天生比較內向、多愁善感,其感受力比觀察力要強得多,因此其文學作品大都是表達悲傷的情緒。郁達夫曾經指出:“文學作品,很多都是作家的個人自傳。”郁達夫所創作的小說作品很多都驗證了他的這一觀念,在他所塑造的主人公之中,很多都是按照自己的影子來刻畫的,從而顯示出作家的思想情緒,所以郁達夫作品中的感傷特性也是受到了其個人經歷的影響。郁達夫原本屬于書香門第世家,然而由于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使得其淪為下層農民,他在缺乏父愛和困頓的環境之下長大成人,其父愛的缺失對其性格的形成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由于缺少安全感經常感受到自卑。后來在十一歲之后,郁達夫開始外出求學,一個人無依無靠的日子導致其感傷情緒,這也使得他的性格更加的敏感脆弱,這些人生經歷同很多作家筆下的零余者不謀而合,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創作風格都有著很大的影響。總之,郁達夫內向的性格是其小說感傷色調的根源所在。
2、郁達夫小說的抒情特征
2.1散文化特色
郁達夫的小說有著很大的散文化色彩,他比較重視描寫人物、描寫情感以及描寫人物的一些體驗,而不重視構造故事情節,他的整個作品構思比較簡單,在故事中夾雜著許多的景物描寫以及抒情性的語句,不過讀起來是很整齊的,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是貫穿整個作品的。
2.1.1在特定環境中的主觀情緒
這些是他在自然景物方面以及人物情緒等方面的一些描寫,是比較精細的。郁達夫在刻畫人物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他不單單只是使用表情動作等來塑造人物,更多的是利用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來展現出人物內心的一些不安情緒,從而將不同性格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所以,郁達夫更喜歡使用比較精細的感情線索來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層次,很多情況下使用的是獨白的表現方式。郁達夫的小說在心理描寫方面與其他的小說有著很大的不同,他更加強調主人公的自我感受以及內心矛盾等細節。因為郁達夫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處于逆境,所以有著很強的自我感受以及內心矛盾,這些集中表現在當主人公的追求破滅之后,就會擁有非常強烈的悲傷情緒,最終都是以自殺來結束。比較明顯的主人公的影響,郁達夫的作品在創作目的和創作方式方面都是要表達主人公的情緒感受,他的作品不會同很多文學家的作品一樣比較重視對性格的描寫,而且更加直接的進行抒情以及描寫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使用內心獨白和寫景抒情等表現方法相結合的寫作方式,使得原有的主人公特點更加鮮明。郁達夫的作品從來不會使用思想內涵來表現人物性格,而是使用自我抒情來表達主人公內心的悲憤和感傷,所以,塑造出一個干凈的懦弱的但是有著追求有著思想的現代困苦青年的形象。這一形象不僅代表著郁達夫自身,同時又不完全是他自身。郁達夫是從自身出發,來表現當時時代背景下這一類人物的思想情感。“這類人” 正處于青年時期,他想要追求自己的愛情,當然愛情也是人類的一個最基本的欲望。這一自我形象展現出,追求人生理想,到追求逐漸破滅再到追求沉淪的過程,這大概也是郁達夫作品的自我形象三部曲吧,同時也體現了主人公的心理情緒歷程。
2.1.2在主觀描述中與作者的情緒互為表里
情緒“被激動的靈魂呼吁著”,郁達夫的作品不太重視描寫客觀事物,更加重視描寫主觀性的東西,不管是自然景物的描寫還是人物心理的描寫,都表現了作者的一些主觀思想,這些也是郁達夫的作品比較鮮明的特點。
2.1.3郁達夫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感受與內心矛盾
比較深入的表現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郁達夫基本上不會描寫主人公的外貌,更多的是描寫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這表示郁達夫更加重視描寫主人公情緒爆發時的情況來表現其性格特點。
2.2挖掘人物內心世界
比如《薄奠》描寫的是北京一些知識分子的舒適心情。郁達夫所使用的表達方式為抒情散文中的綿結構,更加重視主人公的心理描繪,而不太常使用情景對話,所以會更加側重于散文詩的特性。例如在作品《過去》中描寫李白在s市遇見故人時,便沒有使用情景對話的形式。上面這些特點都表現了郁達夫的作品風格,形成了其作品的主要特性,郁達夫的作品比較明確的以主人公的情緒為中心。所以,表現了作品中很多因素的相關改造,也比較深刻的推翻了傳統小說的一些觀念,這樣,郁達夫就創作出了一種新穎的小說形式。
2.3自然流動的抒情結構
是郁達夫的抒情小說作品中一個比較基本的結構形式。他的小說不具備傳統情節小說的特點,他并不是簡單的根據人物性格來講述完整的事件,也并不是依據故事發展的始終或者相關進程進行情節的推理,而是重視人物感情的變化來帶動小說的情節,所以也就形成了郁達夫特有的抒情手法。來刻畫主人公的特點,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郁達夫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對生活進行比較哲理性的提煉,很少對主人公的性格進行比較深入的描寫。如果認為,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表達了對社會中人和事物的一種申訴,從而去叫醒沉睡的民眾,那么《沉淪》這部作品就是對人性復歸自然的一種苦悲情緒的表達,可以使得青年群體產生共鳴。
3、結語
郁達夫的作品雖然已經有了半個世紀的歷史,但是在當今仍然還是很受歡迎,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郁達夫的小說具有同其他小說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在我國的文學歷史中,郁達夫是一位有著很大影響力的作家,他所具有的比較獨特的個性心理,同時給他的名聲帶來了很多的批判,有批評也有夸贊,眾說紛紜,還被當成過“色情狂”。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郁達夫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才有了比較全面的發展,一些原本批判性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變。郁達夫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大膽創新的個性也是其作品能夠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他所創造的小說風格,調動著很多讀者的情緒。
參考文獻:
[1]程致中.“帶實寫風”的浪漫抒情——郁達夫小說風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44(3):301-309.
[2]張勝.試論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的傳承性[J].青年文學家,2014(12):59.
[3]李巖.郁達夫小說的悲劇色彩和藝術美分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4(1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