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凱月
摘 要:傳承幾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間接或直接地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各個方面與各種內涵,呈現出精神紛呈的中國古代文化風貌。伴隨著社會的前進,人們對眾多神靈的威力和作用進行虛構和解釋。自古以來,鬼神信仰在喪葬上反映尤為突出,而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古代的殉葬,冥婚等習俗。與此同時,人們對鬼神的信仰也是春節等傳統節日得以發展和傳承的內驅力。本文以冥婚及春節等傳統習俗中涉及鬼神的文化為考察對象,探析鬼神文化的本質及其影響。
關鍵詞:鬼神信仰;冥婚;傳統文化;春節
指導老師:繆軍榮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2
一、鬼神信仰論的由來
從自然環境角度來看,早期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極其惡劣,風雨雷電,洪水猛獸,常常給他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些自然現象使得人們對自然的態度除了依賴外,還有一種懵懂的恐懼。而在諸多天象中,以雷電為例,雷電對古人來講是最使人恐懼的.雷電往往伴隨著疾風暴雨 ,它擊毀房屋樹木引起火災,使人畜斃命,這些都是古人所無法理解的,于是就有了人們對雷神形象及神性的塑造的復雜且漫長的過程。王充《論衡·雷虛篇》日:“世俗以為擊折樹木、壞敗房屋者,天取龍;其犯殺人也,謂之陰過。飲食人以不結凈,天怒,擊而殺之。隆隆之聲,天怒之音,若人呴吁矣。”這正是民間雷神信仰的反映。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天地諸神的認識已經自成體系且不斷完善。
從統治者角度來看,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常常借助自然界中形成的鬼神思想對人民進行管理,使得鬼神也漸漸具有了社會屬性。《尚書.甘誓》中有言:“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從文獻記載來看,“恭行天罰"是統者進行立法的指導思想。統治者利用鬼神進行統治,將其掌握的國家政權及其權力說成是神授的;把法律說成是神意志的體現,而法律的實施則是“恭行天罰”。而人們對在階級壓迫和剝削下產生苦難的根本原因不了解,錯誤地認為是鬼神在主宰著人間的貧富和禍福,從而對被鬼神授權的帝王更加歸順和臣服。
其實導致鬼神信仰產生的原因還有很多,但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統治者對鬼神的大力宣揚是使得鬼神信仰深入人心的最主要原因。
二、鬼神信仰論之冥婚的產生
冥婚是一種特殊的民間風俗,源起于殷商時期。冥婚也稱鬼婚、陰婚,就是跟死人結婚,是一種亦葬亦婚的特殊婚姻形式,也是由婚俗與喪俗融合而成的婚姻,是一種社氣陋習。在古人的觀念中,不僅產生了萬物有靈的泛靈信仰,并且相信人的靈魂不隨肉體的死亡而消失,而是可以離開肉體而獨立存在的。而冥婚的產生正與古人的這種觀點密切相關。中國傳統的男娶女嫁觀點中,男性需要通過結婚“傳宗接代”,來確保祖先的香火不斷。然而早夭未婚的男女,只能通過冥婚的形式,來解決未婚乏嗣的香火祭祀與傳承問題。在古代,冥婚現象多出現在上層官僚人家,然而近現代冥婚現象也仍然存在。
關于冥婚,對我產生的影響較深的是吳組湘的《菉竹山房》。文章以“二姑始”的悲慘一生為線索,寫出了由對鬼神信仰而產生的冥婚對女性心靈的摧殘。文中的“二姑姑”和“年少門生”兩情相悅,但因“祖母因看牡丹花,拿住了一對倉皇失措的系褲帶的頑皮孩子”這幕才子佳人的鬧劇,導致“人人夸說的繡蝴蝶的小姐一時連丫頭也要加以鄙夷?!焙笊倌辍案澳暇?,船翻身亡”,“繡蝴蝶的小姐那時是十九歲,聞耗后,在桂花樹下自縊,為園丁所見,救活了,沒死。少年家覺得這小姐尚有少許可風之處,商得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過去迎靈柩:麻衣紅繡鞋,抱著靈牌參拜家堂祖廟,做了新娘。”這就是二姑姑看似美滿的愛情結局。愛情作為人類亙古不變的精神追求擁有著無定律的內涵,這同樣也適用于婚姻中的愛情。它本應該是美好的,是一個完整的家庭生活,它充滿著愛與溫暖。首先,得有人的存在。而“二始姑”同樣也做了新娘,也有著屬于自己的婚姻,只不過她的丈夫是一塊牌位,冷冰冰的,毫無感情可言,看了只會讓人心生寒意。文章最后采用了歐亨利式小說結尾,有著悲慘命運的二姑姑在晚上去偷窺侄兒侄媳著實讓人大吃一驚,因為這種行為與二姑姑出身大家的身份是極其不符的,但是仔細想來,又不由得感嘆封建鬼神思想對其思想毒害之深,造成“二姑姑”心靈的扭曲,著實讓人膽戰心驚,正如獸迅筆下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張愛玲在《金鎖記》中同樣反映冥婚中所涉及的人性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依然存在著“二姑姑”和“曹巧”有著相同命運的一類人。
三、鬼神信仰論之傳統節日的產生
作為傳統四大節日之首的屬春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相傳,“年”起初是一種怪獸的名字,經常出來傷害百姓,后來人們制造了火藥,把“年”趕跑,所以每逢過年的時候,人們都放鞭炮來驅邪避兇。后來,人們把那一天定為節日,即“年”。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所以每到大年初這,人們便有了拜年、貼春聯、掛年畫、放爆竹、守歲等習俗。再如春節“祭灶”這一習俗。古人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據我們近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薄夺屆吩唬骸霸睿煲?,創食物他?!痹钌竦穆氊煴臼菆陶圃罨穑芾盹嬍?,后來被人們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農歷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無節,佛教稱為孟蘭節,現民間俗稱鬼節。其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七月十五的習俗活動有很多,受地域原因影響,祭祖和燃燈祈福最令我印象深刻。《東京夢華錄》記載,一到七月初七,商家的營銷活動就開始了,出售各種祭奠物品、服裝衣帽等。到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早晚上供,倒茶敬香。關于燃燈祈棲的文化義,通常的說法點燈照冥。亡人在冥界,是陰暗的,點燈照亮他們回去的道路。
由鬼神文化演變發展形成的民俗節日,對我們來說也是有現實意義的。傳統民俗中提倡的那些價值觀,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傳承文化等等與天社會的價值觀一脈相承。從這一方面看(角度),鬼神信仰既有文化淵源,也有現實意義。
四.如何做到正確地看待傳統文化中的鬼神文化
人們用鬼神文化來懲惡揚善,在很人心中鬼神仍然是善惡分明的。他們相信做了好事定會獲得回報,做了壞事也會遭到報應,死后也要打入十八層他獄。但鬼神文化的發展,也造成很多地方迷信活動較多,如人生病后不及時去醫院就診,卻請巫師來驅邪除災。比較典型的當屬魯迅筆下《明天》的主人公單四嫂對待生病的兒子的迷信方式。在兒子寶兒生病后,她求簽,許愿,吃單方,最后更是把希望押在巫師上,導致兒子的性命沒有保住。其實,在封建迷信社會,與單四嫂有著同樣經歷的人還有很多,她們愛子心切,可是又受封建鬼神思想的影響極其深重。再如古代的冥婚習俗,以《祿竹山房》中的主人公“二姑姑”為典型,對人身心的摧殘程度是無法想象的。有些法分子專門盜賣女性尸骨,更有甚者故意把女性害死,做配冥婚的買賣,真是喪盡天良。以為古代的人殉風俗都受鬼神思想的影響。不過鬼神文化的發展演變對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具有現實意義,如傳統節日的產生,使得文化更具有多樣性和歷史淵源。涉及鬼神文化的事例不勝枚舉,這種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風俗文化又承載了中華民族特色文化。
孔子在《論語》中表明他對鬼神們態度,樊遲問之。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笨鬃訉砩駪B度先是信其有,提倡要敬鬼神,重祭祀;但他又不過于迷信鬼神,主張對鬼神刻意遠離.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需要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我們應該是無神論主義者。然而,從個人層面上來說,息神文對鬼神文化存在一定的信仰,有利于約束個人行為。如果沒有顧忌,沒有信仰,那么一個人即使做了壞事也不會想到懺悔,他可以隨便褻瀆神靈,無視道德。無論于個人還是國家都是有害的。我們在發展科學事業的時候,也要根據自身國情而發展,不要對鬼神化產生偏見,鬼神文化也不會是迷信,更多的是經驗的積累。
參考文獻:
[1]《中國冥婚習俗研究綜述》姚彥琳.
[2]《冥婚題材在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意義的演變》吳瑩瑩.
[3]《從鬼及鬼部字看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劉馨芮.
[4]《從鬼神情節到民眾理想—談春節習俗傳承的內驅力》邸允峰.
[5]《菉竹山房》吳組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