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中央同意5項便利香港電影業進入內地市場的措施,令香港電影圈相當振奮。
據香港東方日報網報道,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6日宣布,剛收到中央同意實行5項便利香港電影業進入內地的措施,即香港人士參與內地電影業制作不受數量限制;對內地香港合拍片在演員比例及內地元素上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兩地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香港電影及電影人可報名參評內地電影獎項;香港電影企業在港澳地區及海外發行推廣優秀內地電影和合拍片可申請獎勵。
業內人士對新措施普遍表示歡迎。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說,允許香港電影參與競逐內地電影獎項可增加港片在內地的知名度,對兩地影業開發市場均有利。香港演藝人協會榮譽會長曾志偉稱,“香港電影人可以大膽制作更多港味電影,相信每年的港產片數量有望增加一成”。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簽署后,兩地合拍片數量開始提升。有港媒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票房史排名前20中有6部是兩地合拍片,分別為《紅海行動》《美人魚》《捉妖記》《捉妖記2》《尋龍訣》《西游伏妖篇》,上榜數量與好萊塢大片相同。不過,合拍片也常因題材帶來困擾。香港電影中經常出現毒品、黑社會等犯罪題材,為了進入內地勢必有所調整,如何保持本土特色又能順利登陸內地院線成為許多香港導演北上的難題。
有港媒評論,合拍片在劇本審批時,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需增加內地外景,如《志明與春嬌》續集內容搬到北京,皆因屬于合拍片。另一個限制是演員比例問題。一般按2∶1來選角,即由兩個非內地演員擔綱主角,另一個主要角色就必須由內地演員出演。一般來說,該規定對古裝題材并不構成太大影響,但若是現代都市題材,因不同成長環境和文化差異等因素,就會出現內地演員演香港人物或香港演員演內地人物時格格不入,從而影響片子質量。香港影評庫網站稱,由于合拍片大多在內地拍攝,基于整體開支等因素,主角以外的其他角色自然不會從香港帶過去,長久下來合拍片中只能看見那幾張香港熟面孔。▲
(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