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草尕
摘? ? 要: 在作文教學中立足課本、立足課堂是當前最明智的選擇。教科書上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千挑萬選、反復論證的優秀文章,不管是謀篇布局還是遣詞造句都是根據不同階段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課程目標循序漸進、合理有效編排的,每一篇文章都可當作優秀的作文范文。
關鍵詞: 立足課堂? ? 教材資源? ? 學生習作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我深受這句話的啟發,教科書上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千挑萬選、反復論證的優秀文章,不管是謀篇布局還是遣詞造句都是根據不同階段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課程目標循序漸進、合理有效地編排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最優秀的作文范文。我們何不好好利用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進行作文教學呢?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一、靈活利用語文教材,積累寫作素材
我在講課時非常注意啟發學生對教材中提供的寫作材料,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加以靈活運用。例如新人教版教材的每個單元閱讀提示都有一些優美的句子,這些句子緊緊圍繞這一單元主題,因此一般可以作為本次作文開頭。還有不少古詩句或文言文名句可以作為素材靈活運用,如等人或等車很久不見,可以引用溫庭筠《夢江南》中的詩句“過盡千帆皆不是”;可以引用李白《行路難》中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等。
總之,課本所選的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巨大而廣泛的影響力,涉及的事例、典故、名句豐富多彩,幾乎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的時候做個有心人,練就火眼金睛,學會從紛繁的材料中發現可用之“材”。
二、巧用課文教寫文章,激發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立足課堂,依靠教材,精心創設既有啟發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激發學生對作文的渴望和高昂熱情,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高度激發狀態,達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巧用教材中的課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能改變學生把作文當作沉重包袱的畏懼情緒,從而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馳騁,寫出好文章。
(一)優美句段的模仿
很多課文中都有典型的語言形式,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品讀外,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抓住這些語言現象讓學生仿寫。如: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文章語言優美,富有詩意。其中第二段有這樣的句式“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秋天的雨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兩個句子句式工整嚴密,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非常適合學生仿寫。于是,我出示了這樣的句式:
秋天的雨把(? ? ? ?)給了(? ?),(? ? ? ? )像(? ? ? ? ? ?)。? ? ? (? ?)哪(啊)(? ?)哪(啊),(? ? ? ? ? ? ? ? ? ? ? ?)。
學生發揮想象,同樣優美的句子紛紛出現:
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香蕉,黃黃的香蕉像一艘艘小船,游啊游啊,游來了秋天的豐收。
秋天的雨把紅色給了蘋果,紅紅的蘋果像小朋友的笑臉,笑啊笑啊,送來了秋天喜悅。
秋天的雨把紫色給了葡萄,晶瑩的葡萄像一串串珍珠,閃哪閃哪,閃出了秋天的快樂。
(二)課文結構的模仿(總—分—總首尾呼應)
有的課文采用“總分總”,有的課文采用間接描寫的結構方式;有的課文采用并列式結構段,有的課文則是按時間、地點的變化構段;有的課文前后照應……教師不僅要將這些方法提煉出來告訴學生,要學生記住,還要引導學生在習作實踐中運用。例如,我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請同學們找出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同學們異口同聲地答道:“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圍繞一句話來寫是本文最大的一個特點。請同學們再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哪些部分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同學們紛紛找到:“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最后我趁熱打鐵,請同學們仿照這種方法寫一寫,請圍繞“花園里百花齊放”這句話將內容寫具體。有從顏色方面寫,有從氣味方面寫,有從種類方面寫……真是百花齊放。
(三)寫作順序的模仿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說作者寫文章的時候一定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做”。(葉圣陶《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之我見》)這是每一個人寫作的過程,對小學生來說同樣如此。模仿協作的一個最樸素的道理是:看看作者是怎樣寫的,了解他們寫作時處在什么樣的情景,懷著什么樣的情感,想表達什么,為什么這樣寫。教師只有引領學生在這樣的基礎上讀課文,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體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路”在何方?一是作者內在的情脈,二是表現出來的文脈,即課文的脈絡,能夠掌握基本的寫作思路——順序、倒敘、插敘。例如上完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民風民俗,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仿寫,學完《北京的春節》,我立刻布置作文《天祝的春節》(課件出示例文),學完客家民居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寫我家鄉的居所。當上完本單元最后一篇《和田的維吾爾人》時,學生自然在當天日記中寫了天祝的藏族人。
總之,模仿是兒童的明顯心理特征,模仿是小學生習作的有效途徑。小學作文教學應緊緊抓住這一特征,從模仿入手,教給學生模仿理性認識生活內容與模仿靈活運用文章形式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三、挖掘教材,留給學生大量寫作空間
(一)故事留白的填充
有些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會在某些情節里有留白之處,為學生寫話訓練提供了契機。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鉆研教材,挖掘課文言而未盡之處,依托文本找尋教練點,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進行小練筆。《陶罐和鐵罐》時,文中第11自然段的開頭“許多年代過去了……”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陶罐和鐵罐被埋在厚厚的塵土下面,有一天……”讓學生發揮想象,續編故事,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進行對話編故事。學生合作編了更加精彩、更加生動的故事。
“哎喲哎喲”突然厚厚的塵土下面傳來了痛苦的呻吟。
“鐵罐兄弟,鐵罐兄弟,是你嗎?”陶罐問。
“是我!疼死我了!”鐵罐回答說。
“你怎么啦?”陶罐關切地問。
“我現在渾身難受,好像有千萬只蟲子在咬我的身子”。
“怎么會這樣呢,你是不是生病了”。
“我也不知道,啊!天啊!我的肚子都腐爛了,肩膀也破了個洞,哎喲……”
“那怎么辦,我能不能幫你做點什么”?
“不用了,謝謝你,陶罐兄弟,以前我總是奚落你,說你的不是,真對不起。你能原諒我嗎”?
“沒有關系,咱們現在是好朋友了”。
“陶罐兄弟,我真想和你一輩子做朋友,哎喲,真是疼死我了”。
“鐵罐兄弟,要不我給你講故事吧”。
于是陶罐給鐵罐講起了一個個故事,希望幫助他忘掉痛苦,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突然有一天,陶罐像往常一樣呼喚鐵罐,但是聽不到任何回答,原來,鐵罐已經完全被氧化了,永遠消失了。
(二)閱讀情感的延伸“我想對誰說”
人教版教材中有許多抒情性課文,情節生動,語言感人,催發學生情感和靈感。但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若沒有凝結成文字,則很可能會淡化、遺忘。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訓練點,及時練筆,將學生的情感、感悟沉淀下來。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教材中的《三個兒子》就是這樣寓意深刻的文章,富有哲理。在學生學完課文,啟發他們對文中誰說幾句話,然后寫下來。再如三年級上冊的《我不能失信》在文章的結尾也可以啟發學生對小宋慶齡說幾句話,從而深切體會主人公的內心及高尚品質。這樣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寫作能力。
四、立足課堂,持久練習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文練習也應如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文章具有相似之處,有的是選材,有的是立意,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場景等。如能把這些材料歸類,讓學生用心品味,然后具體仿寫一段,老師結合學生作品進一步品賞、品析,再讓學生仿寫一段,這樣會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布置周記的時候常常結合課文內容給學生定題目,學完關于魯迅和毛澤東類似的單元,周記的題目是《走近魯迅》或《走近毛澤東》。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結合課文內容加深對偉人的了解,提高作文水平。所謂持久練習是一篇作文一般要經過好幾個程序,先自己寫——老師檢查——佳作欣賞——自己修改——同伴修改——謄抄。這樣能在同伴佳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學會修改,并養成認真習作的好習慣。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如果每位語文老師都能不斷探索,大膽嘗試,遵循新課標理念,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學生就一定能將作文當成一件開心的事,并在不斷的作文體驗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宋琴.巧用文本激活小學習作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4):45.
[2]周朋.活用教材資源拓展練筆途徑[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7):71.
本文為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立項號:WW[2018]GH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