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 要: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活動場所,如何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和有趣性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課題。本文基于中職課堂的特殊教育背景,通過闡述中職課堂有效性的定義和特征,旨在探索提升中職課堂有效性的路徑,以提高中職教育教學質量,力求更好地促進中職教育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課堂有效性? ? 教學評價? ? 師生互動? ? 翻轉課堂
2000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的通知,對中職學校的課堂情況與中職學生的教育質量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在實際課堂情境中,教師傳授學生必需的文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效率低下現象屢見不鮮,諸多現實問題證明提升中職課堂的有效性是當前中職教育亟待解決的教育難題。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定義及特征
(一)課堂有效性的定義
Effective(有效)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解釋是“事情高效完成及產生特定的效果”。效率在物理學中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的大小,單位時間內做功越大效率越高。效率在經濟學中指投入與產出的比例,投入低,產出高,效率就高。課堂有效性指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學活動大致符合教學客觀發展規律,教師在課堂中將特定的教學內容成功地教授給學生,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具有有效性。課堂有效性同時指學生學的過程的有效及學生的學習成果達到預期效果,滿足個人全面發展的需求,學生有進步與發展。
綜上所述,課堂有效性有以下定義:在課堂情境下,教師的教學活動符合教學活動規律,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個人發展取得進步,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有效性的特征
1.正確的目標導向
在課堂中進行的教學行為是教師組織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學與教的活動,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學習,為學生學習而教,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課堂教學是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習知識,課堂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掌握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提高個人能力。因此,課堂有效性的特征之一是課堂教學有正確的目標導向。
課堂教學目標是具有指向性的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個人發展,課堂有效性在于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個人發展程度及教學活動高效進行。課堂教學目標是全面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中提到“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們成為一個完善的人”[1],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能力提升和個人發展是全面的,是要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2.高效的教師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為學生學習而教,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教育觀念、個人智力、科學文化水平、教學心理狀態和教學能力等都會對課堂有效性產生影響。因此,課堂有效性的特征之一是高效的教師教學活動。
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準備,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研習,標注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生水平和基礎制訂教學計劃,系統而有條理地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生更有效地吸收教學內容。教師應充滿熱情,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個人的情緒、語言、動作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學生的學習,教師的積極情緒能促進學生學習,同時這樣的教師與學生更能保持融洽的師生關系,更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活動高效進行。
3.全面發展的學生
教師與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教師的教學活動對象,學生決定著教學活動目標、教學活動過程、教學有效性。學生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是課堂教學的指向標,為課堂教學活動指出了起點與終點,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因此,課堂有效性的特征之一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中職學生處在青少年時期,學生學習行為的心理和特點各具特性,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存在差異,課堂教學要應對各類學生做出教育對策,提高課堂有效性。學生的學習方法技巧影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吸收,學生科學地運用學習策略,科學有效地學習。學生的參與度與專注度對課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中參與度高,對學習感興趣,專注于學習,課堂教學效果佳,對個人發展有顯著效果。
二、中職課堂有效性的提升
(一)建立雙向評價系統
評價就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情境下收集信息(關于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和個人態度)、分析和解釋(通過考試評分、課堂考查和觀察等方式獲得的)信息、對此進行推斷、做出仔細的分析、得出概括性的結論、采取正確的行動改進教學和促進學習的一種有意識和有系統的活動。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大學教學評價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宏觀監控手段[2],中職教育亦是如此。評價系統中職課堂評價指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自己的教學效果,學生為了獲得更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更佳的教學效果,使用某種評價工具收集、分析信息,運用相關數據對此進行解釋,并采取行動提高課堂有效性。
建立教師評價系統。教師需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清楚定位學生的學習水平,明確并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對教師做出教學評價,最能直接感受到教師的教學。學生通過填寫教師滿意度調查表等評教系統對教師進行評價,主要評價教師以下三方面:第一,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教師的課堂表達及授課方法是否清晰易懂,學生能否跟上教學進度。第二,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教師講授的內容是否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是否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第三,教師的教學態度,評價教師授課是否充分準備,教師是否關注每位學生學習效果并解決學生提問。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改善學習提供建設性指導建議,學生的評教行為有利于學生了解教師教學目標與教學風格,讓學生理解評價標準。建立雙向評價系統,利用不同的評價工具建立起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教師在評價中正確取樣了解學生的學習,學生參與評價、追蹤并為個人學習設定目標,在評價中提高課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