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雄 鄧喜英
摘? ? 要: 移動學習作為一種引領“未來學習”的學習創新模式,成了我國“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下高職思政課創新學習方式的應然選擇。然而在實踐教學中卻遇到了諸如教育主(客)體選擇移動學習的動源不足、合乎高職思政/高職生特性的個性化移動學習資源缺乏、免費網絡(學習)資源的稀缺等問題。本文提出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聚智匯力開發網絡思政學習資源、加速變革高職生傳統學習習慣等建議,以期推動高職思政課移動學習的廣泛運用。
關鍵詞: 高職思政課? ? 移動學習
近年來,“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各行各業都在創造性地推進“互聯網+”新業態,這已成了新時代發展潮流。教育領域亦不例外。因此,基于“互聯網+”探索高職院校思政課移動學習模式,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現實使命。
一、移動學習:“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下高職思政課創新學習方式的時代選擇
2018年4月,教育部頒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技〔2018〕6號),明確提出“辦好網絡教育,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建設,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教學方法改革,探索泛在、靈活、智能的教育教學新環境建設與應用模式”[1]。很顯然,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并將兩者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實踐中,創造出一種新的教育生態,便成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大勢。于是,國家教育部同時出臺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號),強調“高校思政課教學要不斷創新網絡教學形式,推動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2]?!耙苿訉W習”作為一種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普及發展的環境下催生的學習變革方式,則成了我國教育界推進“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下引進探索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改革思路。
事實上,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式學習范式,最早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之后,英國、德國等開放大學及歐盟委員會IST((European Commissions 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ies)等均開展了關于移動學習的項目研究[3]。這有力地促進了移動學習資源的開發和移動學習體系的建設。2000年,愛爾蘭國際遠程教育學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慶祝上海電視大學建校40周年上作題為《遠程學習·數字化學習·移動學習》的學術報告,首次將“移動學習”概念介紹傳入中國,并稱“移動學習”將代表著“學習的未來”。之后,中國開始了“移動學習”的研究熱潮。隨之,BB掌上學習、移動圖書館及MOOC在線視頻課程等移動學習平臺相繼開發和建設。
隨著移動通信和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移動學習”作為一種強調以個體為主導的主觀自覺、自主學習的可持續、非正式的學習創新模式,具有遠程學習、電子學習無法比擬的優勢。它必將成為“引領未來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種學習模式。與此同時,目前在我國大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驅動下,“移動學習”作為一種“互聯網+教育”新業態,變革了傳統學習模式,有益地輔助和延伸了課堂教學,較好地融通了課堂內外,提高了課堂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日益受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青睞。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選擇“移動學習模式”的難題分析
當前,“00后”大學生已成了高校的主體。伴隨信息化、智能化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大學生,幾乎人人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據調查統計,他(她)們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基本不低于1小時,甚至50%以上的大學生超過3個小時,用以瀏覽網頁、網絡社交、娛樂、學習、購物等[4]。按理說,他(她)們運用智能手機進行“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的移動學習本應得心應手,毫無疑問。然而,在高職院校思政課運用移動學習開展教學實踐的現實卻是另一番場景,遭遇著意想不到的難題。
(一)存在教育主(客)體選擇移動學習的動源不足的問題。移動學習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有益補充的以個體為主導的自主學習業態,強調的是主體學習的主觀自覺性。然而事實上,這面臨著教育主體與客體雙向動源不足的教學困境。首先,作為教育客體的受眾高職生,本來人文知識素養欠缺,受“重專業、輕人文”思想的不良影響,加之思政課具有的政治性、理論化、抽象性等學科特性,在此共同作用下,他(她)們對思政課的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低頭族”、“夢游族”常見于高職思政課堂。因此,他(她)們自覺自主選擇移動學習的動力相當不足。根據我們的調查,98%的“00后”大學生不喜歡選擇移動學習方式學習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其次,作為教育主體授課教師盡管在思想認識上認同“移動學習”這種靈活、智能、泛在的教育教學新應用模式,但是囿于他們對“移動學習”模式研究不深、了解不透徹,以及受限于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水平,內在地缺乏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將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移動技術平臺拓展到課外、開發與設計思政課移動學習資源、有效引導學生在思政課中運用移動學習等主觀能動性,導致移動學習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缺少極重要的“助推器”,以致移動學習更多地停留在認識層面而鮮見于廣泛推廣運用的實踐中。
(二)缺乏合乎高職思政/高職生特性的個性化移動學習資源。目前,在國家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的助力下,政府和少數高校正在以項目為牽引加速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譬如教育部的“移動教育”項目、北京大學的“移動教育理論與實踐”項目、上海電視大學的“移動英語學習系統”、中央民族大學的“移動數字校園”等[5],打造出了一批移動學習平臺,加之市場上也涌現出了諸如優學院、超星學習通等移動學習平臺,這客觀上為大學生獲取海量的學習資源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平臺都是基于大眾需求而開發設計的公共資源平臺,而非針對高??蛻籼囟ㄐ枨蟮牧可矶ㄖ疲狈€性化設計。換言之,這些資源共享的平臺在開發設計上鮮有體現高職生學習特點及高職思想政治課特色的個性化移動學習資源,不能滿足那些原本學習動力不足的高職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學習資源,以實現其“Anytime,Anywhere,Anystyle”移動學習的孱弱需求。相反,他(她)們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在海量的公共資源中找到所需所用的思政課學習資源,這讓她們更加不愿意在思政課程學習中選擇移動學習方式。
(三)免費網絡(學習)資源的稀缺制約了移動學習的發展。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智慧校園建設剛剛起步,免費WIFI無線網絡環境尚未完全覆蓋全校范圍,即使少數高職院校實現了校園免費WIFI全覆蓋,但也受流量和網速的限制,學生難以流暢下載和查看一些學習視頻和音頻,制約了高職學生移動學習的情景體驗。據調查,44.0%的大學生認為網速太慢或者無免費網絡是制約移動學習的首要因素[6]。誠然,部分高職學生為了享受網絡生活,而自主接入4G或WIFI等無線網絡信號,但在需承擔較高通信網絡費用的情況下,他(她)們對本不感興趣的思政課采取移動學習的態度就顯得很無奈甚至選擇回避行為。另外,由于學習資源的開發與設計成本較高,大多數學習資源都要收取一定的費用,以致網上免費學習資源較少。學生要想獲得較好的移動學習體驗,需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這就使得高職學生更多地選擇購買專業課程的移動學習資源,很少會選擇思政課之類的公共學習資源。顯而易見,有限的WIFI無線網絡環境、較高的網絡資費及稀少的免費學習資源,便成了高職學生選擇“Anytime,Anywhere,Anystyle”移動學習方式的“攔路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職移動學習的發展。
三、關于高職院校思政課推廣移動學習方式的幾點建議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在推廣運用移動學習方式時遇到的上述瓶頸問題,我們將如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從客觀實際出發,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探索構建適合“00后”高職學生特點的思政課移動學習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認為,當前我們應主要從三個方面下苦功夫:
(一)高職院校要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為移動學習的推廣打下堅實的物質條件。毫無疑問,目前高職院校校園網絡比較普遍存在的網速不暢、通信網絡費用太高等問題,根本難以適應于移動學習所需要的“無縫學習”這一特質,也就成了制約高職院校廣泛運用推廣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職院校要推進“互聯網+”教育教學改革,變革高職學生的傳統學習范式,推動他們轉向移動學習范式并成為一種學習習慣。從學校層面來說,首要的是必須擁有覆蓋全校園的無死角的生態網絡環境。對此,學校需搶抓國家教育部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推進信息、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構建“互聯網+教育”一體化平臺的重要機遇,花大力氣研究吃透、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門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的利好政策,采取項目申報或引融社會資本的形式,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打造免費、高速、無線網絡信號覆蓋全校園的網絡基礎設施,為學校運用推廣移動學習方式奠定堅實的物質條件。
(二)結合高職生、移動學習與思政課三者特性,聚智匯力開發網絡思政學習資源。通過搜索、篩選和整理現有移動學習平臺學習資源,發現針對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的思政課學習資源很少且缺乏系統性。這充分表明,基于高職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動力不足等特質、移動學習“Anytime,Anywhere,Anystyle”的特點及思政課的“理論抽象化、思想政治性、階級性”等學科特征,聚智匯力開發出適應高職學生個性化的網絡移動思政學習資源,便成了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們認為,要解決高職網絡移動思政學習資源缺乏的問題,需從兩方面發力:一是加強校際合作,按照“共建、互通、共享”的合作原則,雙方或者多方聯合開發設計思政課移動學習資源。二是強化校內聚智,整合組建思政課教師網絡資源建設教學科研團隊,按照“系統籌劃、模塊設計、團隊研討、個人制作”的原則,系統開發優質的高職思政課移動網絡學習資源。同時,在開發設計過程中需結合高職生、移動學習與思政課三者特性進行有針對性的組織實施。譬如內容要短小精練、直觀感性、形象生動,避免理性抽象,體現趣味性、交互性和差異性,使高職生在移動學習中獲得與課堂教學不同視角不同方式不同境界的體驗;提供學習方法策略和各章節學習要點,以便每個人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合適的進度與難度進行移動學習,以加強他們移動學習的吸引力,等等。
(三)加速變革高職生學習的舊習慣,探索思政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的無縫對接?!耙苿訉W習”作為移動通信技術和智能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也是我們在“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下創新學習模式的一種必然選擇。誠如有學者預測那樣,“將來如果移動技術完全融合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至于我們沒有意識到那就是學習,那么移動技術教與學就成功了”[7]。這就需要我們:一是高職思政課教師需從“為國家培育引領未來學習人才”的高度,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改革創新精神,積極響應《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主動做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時代“弄潮兒”,深入跟蹤研究移動學習理論、技術及實踐發展的前沿動態,結合實際,自覺運用到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推動移動技術與思政課學習融合創新、無縫對接,探索出反映高職院校育人規律、高職思政課教學規律和高職生學習規律的中國特色移動學習模式。二是采取“邊運用、邊指導、邊宣傳”的思路,大力推動高職生逐步破除傳統學習思維習慣定勢對移動學習和思政課的認知桎梏,因勢利導,鼓勵、引導他(她)們利用智能手機除了刷朋友圈、瀏覽網頁、看視頻、聽音樂、玩游戲、聊天等外,更應用于移動學習,并最終養成一種自覺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三是統籌兼顧思政課堂教學和移動學習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構建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交互的學習模式。即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移動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輔助,兩者在教學內容、目標上都要交互融合,相輔相成,線上線下共同作用,以實現思政課教書育人效益最大化。
“移動學習”作為一種代表著“學習的未來”的學習創新模式,顛覆著傳統學習的行為習慣和思維范式,正在深刻改變和影響著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機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出臺,“互聯網+教育”成為時代發展大勢,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必然,勢必將推動“移動學習”在我國的深入發展。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還存在諸多制約移動學習廣泛運用發展的主客因素,這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等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解決。這充分說明了在我國探索出反映高職院校育人規律、高職思政課教學規律和高職生學習規律的中國特色移動學習模式,任重而道遠,需要長期艱苦地奮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018.04.18.
[2]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 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13.
[3]侯爽.基于移動通訊終端的培訓機構教育平臺設計與實現[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4][5][6]王鸝,左瑞玲.大學生移動學習現狀調查及應對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18(20).
[7]王琳.大學生移動學習模式的選擇困境與有效性評價[J].肇慶學院學報,2016(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全國農業職業教育“十三五”科研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移動學習模式研究》(2016-135-Y-2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第三批優秀教師重點培養對象“支柱工程”項目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