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相雨
摘? ? 要: 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細究《論語》,亦能發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淵源。研究《論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研究并踐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 二十四字價值觀? ? 價值目標? ? 價值取向? ? 價值準則? ? 《論語》經世致用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析
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方面分析其內涵。前四詞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可從物質層面看,在經濟基礎上要建設“富強”的國家,在意識形態上要把我國建設成為“民主、文明、和諧”的“富強國家”;中間四詞可從上層建筑看,建成什么樣的上層建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上層建筑。最后四詞關照社會意識中人的意識形態,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認識世界,提升自我,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而完善自我。
總之,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想層面、道德層面、價值層面等層面描繪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美好藍圖,指明整個國家當前及以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努力的方向。為了踐行好弘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尋找實現國家、社會和個人更好的發展依據,需要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淵源。縱觀二十四字價值觀,與《論語》確有淵源關系。
二、二十四字價值觀與《論語》的淵源關系
首先從國家層面看,“富強”在《論語》中多有體現,孔子及其弟子討論“千乘之國”之治理方略,體現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伺坐篇,子路治國之策為“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求對“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對“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若治理“千乘之國”必須“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短短幾句,集治國之精華,含富國之精髓,又言仁愛、節儉、誠信、民本等治國之意。
“民主”即以民為本,以民為主,《論語》中“民主”思想主要體現在“使民”、“民善”、“民足”、“民仁”、“民敬”、“民服”、“民德”、“民疾”、“民義”、“民逸”等民本思想中。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有“民義”思想。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舜亦以命禹,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由此可見,《論語》中治國之道包含民本之思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比較符合我國當今的以人民為主、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文明”在《論語》中包含文明治國、文明道德、文明學“文”等要義。前兩者比比皆是,如“禮”、“仁”等文明之政,“仁”、“德”之文明之德篇篇皆有。亦有“文質彬彬”之文明,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曰:“文學:子游、子夏。”《論語》之“文”主要指學古文章,學古文學,學古文明,這些都相當符合如今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之要義。
“和諧”在《論語》中體現在: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見《論語》主張“和為貴”,“和”為和諧,君子之“和”指君子無乖戾之心,也指君子出處體現和諧之貌。如今和諧不僅要我們人與人之間要和諧,還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都要保持和諧的狀態,有“天人合一”之思想體現。
有關“自由”,《論語》有學風自由、教風自由、理想自由,還有對《論語》“自由”的理解如“自由表現為不斷去蔽和顯現的過程,表現在‘仁者生成上,也表現在‘人的生成上”①;“《論語》中更多表現出作為一種心靈體驗的內涵”②;“自由在于對規律的把握”③等。孔子與弟子之間可以自由交談,弟子暢所欲言,孔子直面點評,教風學風自由。孔子對自由的理想追求可見他對顏回的評價,褒揚顏回對個人的自由理想追求到了毫無瑕疵的地步,甚至感嘆自己不如顏回。
有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伺坐,(點)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可見孔子注重理想的自由。而今自由概念更為寬泛。
“平等”:《論語》反映出來的師生關系具有互相了解、民主平等、師生情深、和而不同等特點,如今核心價值觀里的平等要比《論語》里的教育平等思想要寬泛,不僅包含教育平等,還包含人與人之間的所有的權利和義務平等。
“公正”:《論語》里的公正思想體現得較為普遍,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乃公正,無論君王還是君子,必須“身正”,即“公正”,做人做事要講求公平、正義,唯有如此,方可立身立國。
“法治”:《論語》里的法治和孔子所提倡的“禮”制有重合的地方,《論語》之法和禮與如今之法治有相近的地方,即以法治國理政。如:
堯曰里有“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愛國”,《論語》里的所有為政為德皆以愛國為前提,各種治國之策亦是出于愛國之情懷。《季氏將伐顓臾》篇:“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此處孔子主張政通人和,要愛國,切忌有二心。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家邦者。”此處切忌胡言亂語誤家誤國。愛國,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不管過去還是以后,愛國都是一個人最基本、最起碼、最永恒的要求。
“敬業”,《論語》孔子以身作則教導學生要敬業,“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乃是其敬業精神的具體體現。教學生無論做什么事,一定要敬業,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敬業體現在忠誠上,《論語》極重“誠信”。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無誨乎?”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誠信”,《論語》誠信體現在“誠”、“信”、“忠”上,誠信是孔子交友、為政、修身的最起碼的要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皆言誠信做人做事,勿巧言令色,符合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友善”,先秦儒家友善思想是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三大關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友好而善良的關系,《論語》之友善體現在交友上,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善良體現在仁德、為人上。子曰:“當仁不讓于師。”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堯曰》篇“周有大賚,善人是富。”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寬”乃寬厚、善良、仁慈。
種種,皆言與友善,為政善,修身善,這些都符合新時代價值觀的要求。
總之,《論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淵源關系。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稱,如今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其中有益的思想、價值、理念,讓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落到實處,發出新芽。儒家之要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契合如今的價值理念。因此,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討《論語》之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朱松苗.論《論語》中的自由思想[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177-1183.
②王開元.《論語》自由精神新探[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6):69-72.
③李蹊.《論語》境味:自由在于對規律的把握[J].中小學校長謀略,2004(3):76.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2.
[2][宋]朱熹,撰.論語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4.
[3]李新路,編.國學經典誦讀本——論語[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4]熊文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儒家思想淵源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7.
[5]謝新裘.先秦儒家友善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6]李永善.孔子仁學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4,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