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瀟彬
摘要:要漢語國際教育除了是教育學活動以外,也是國際范圍內的一種文化傳播活動,因而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傳播學與漢語國際教育之間的關系,并且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漢語國際教育進行研究。而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受眾進行分析,更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課題之一,受眾的群體背景、群體類型等等都可能對其學習效果產生影響,我們需要從中找到一定的啟示并且以此為基礎有效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傳播學;受眾;群體背景
漢語國際教育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怎樣才能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質量是業內的熱點話題,而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受眾進行研究,顯然能夠發現一些從前沒有認識到的要點,并且為提升漢語國際教育質量帶來新的推動力。
一、傳播學與漢語國際教育
上個世紀中期,傳播學這門全新的學科開始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而人們開始正式將其納入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時間更是只有五十年左右,而我國的傳播學研究更是稍顯落后,在上個世紀末才被認定為國家二級學科,隸屬于新聞傳播學而存在。傳播學整體尚不成熟,因此其研究的對象實際上也缺乏準確的規定,研究的范圍也不夠精準,目前來看人類有關于傳播現象的一切活動,都在傳播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傳播學從被中國接納開始,就一直與語言息息相關,從最開始的語言傳播學科,到現在一部分大學設立的語言傳播學院,無一不在體現著漢語與傳播學的緊密關系。實際上,語言是人們進行傳播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語言就無法進行傳播,反過來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漢語與傳播之間的固有關系不可分割。漢語國際教育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一種傳播活動,是一種關乎語言的傳播活動,其與傳播學之間的聯系勢必非常緊密。從傳播的類型來分析,漢語國際教育實際上包括了很多傳播學的內容,如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等等,漢語國際教育的參與者往往來源各式各樣,他們的生活經歷、所屬階層以及母語背景都各有不同,因此也可以說漢語國際教育有著跨文化傳播的能力和特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漢語國際教育的所有參與者,比如說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師團隊、書籍編寫團隊甚至是一些科普視頻的制作者,都是這個傳播活動的傳播者,而漢語學習者則是這個傳播活動的受眾,傳播者和受眾之間通過一些活動活著物品達成聯結,共同就漢語言知識進行探究和學習。
二、傳播學視域下漢語國際教育受眾分析
(一)漢語國際教育受眾的群體類型對漢語學習的影響
漢語學習者屬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受眾群體,但是受眾群體并非僅僅包含漢語學習者,受眾群體實際上可以分成預期受眾、現實受眾以及潛在受眾這三種類型。其中預期受眾指的是傳播人員在進行傳播活動之前,事先設想的傳播信息的可能接受者;而現實受眾指的則是目前傳播活動中切實接受信息的人員;潛在受眾顧名思義指的則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尚未參與進來或者是在未來某個時間段可能接受信息的人群。在實際的傳播活動中可以發現,預期受眾往往可以劃分為過去式,而現實受眾則是現在進行時,潛在受眾則稱為未來式。這幾種受眾群體各有不同,他們的特征也就不同,因此傳播者在進行傳播活動的時候必定會對受眾群體進行分類。比如說,在制作一個漢語普及類節目的時候,節目制作人員可能會對節目的預計受眾進行分析,同時也會將目前正在學習漢語言的人分類為現實受眾,同樣的,對于那些有興趣學習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長期接觸或者接觸需求的人、在中國定居或與中國國籍人員組成家庭的人,都屬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潛在受眾。
實際上,預期受眾和現實受眾這兩個群體的符合度越高,傳播活動所能取得的成效就越突出,而反過來預期受眾和現實受眾之間的符合度越低,那么傳播活動產生的結果將會不那么盡如人意。因此,傳播者在進行傳播編碼的過程中,必須要對過往的現實受眾所體檢進行分析和研究,正確準確定位,讓預期受眾和現實受眾的重合度盡可能提升。當然,預期受眾的確定通常都是由傳播者主觀確定下來的,因此在進行漢語國際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將關注點放在現實受眾和潛在受眾上,在牢牢把握現實受眾的同時積極開發全新的受眾群體,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讓潛在受眾盡快轉化為現實受眾。在確定漢語國際教育的受眾群體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每一個受眾個體給予足夠的重視,將漢語學習者作為最主要的受眾,另外,我們還必須要認識到漢語學習者和漢語國際教育之間的關系,漢語學習者只是受眾群體中處于現在時狀態的一部分人群。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預期受眾和潛在受眾都并不是具象化的群體,他們往往具有不穩定性、難以控制的特征,所以我們需要對其投入更多的關注。之所以要從傳播學視角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受眾群體類型進行研究,主要還是為了盡可能的認知這個群體,上文中我們對受眾類型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從中不難看出,我們在漢語國際教育活動整個過程中,首先要借助數據支持分析預計受眾并且盡可能提升準確度,保證漢語國際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水準;其次,還需要盡可能的采取多樣化手段讓教育內容更加具有吸引力,讓傳播活動的媒介更加多樣化,多采取正面激勵的方法讓現實受眾擁有更加穩定的學習意愿,保證現實受眾的穩定性。
(二)漢語國際教育受眾的群體背景對漢語學習的影響
傳播學視角下,受眾群體背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定義,其包括諸多要素,年齡性別籍貫民族甚至宗教信仰都屬于群體背景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母語背景和籍貫背景是最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它們會對漢語國際教育活動的最終效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下文我們深入分析漢語國際教育受眾的群體背景對漢語學習的影響:首先,我們已經闡述了母語背景對漢語學習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漢語國際教育活動受眾群體背景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第一個就應該研究母語背景所產生的影響,具體來說,母語背景對第二語言學習產生的影響可以分成兩個方面,分別為母語正遷移以及母語負遷移。母語正遷移指的是母語背景下的文化和語言表達方式能夠對第二語言學習產生正面影響,而反過來母語負遷移則是原有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對第二語言學習產生的負面影響,比較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日本和韓國的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往往比較輕松,這主要就是由于母語正遷移而導致的。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效果,我們必須要關注群體背景、引導群體傳播。群體背景實際上指的就是某一個人群或者群體共同擁有的特征,在學習語言的時候群體背景會對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習手段乃至于學習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時候應該多分析總結,明確不同學生群體的背景特征,同時根據群體背景和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群體背景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很多學生受到群體背景的影響,不自覺的就會有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也可能在漢語學習的某個部分遇到問題,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需要多予以耐心和關懷,做好引導工作。教師是教學工作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但是畢竟一人之力無法帶動整體的學習,因此教師提出的某一個意見很可能無法產生預期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群體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也就是教師應該將建議或思路傳播給群體中活躍程度高的學生,而后通過這些學生將建議和思路傳播到整個受眾群體中如,以此為方式提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為了盡可能的保證漢語國際教育的水準,教師還應該有意識的調整群體傳播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比如說某個同學對教師的不滿如果不加引導可能會蔓延開來,導致教學活動無法順利進行等等。
(三)傳播學視域下漢語國際教育受眾分析帶來的啟示
想要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質量,我們就必須要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傳播學視域下的教育技巧上。漢語國際教育活動本身的研究方向往往都是漢語或者第二語言教學手段,在語言學研究上卻存在一定的欠缺,這導致了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的片面化。所以說,盡快調整研究角度,重視傳播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聯結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匱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有側重的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我國目前漢語國際教育研究與傳播學著作還比較少,更談不上融會貫通。想要讓漢語國際教育真正取得效果,還應該從傳播學視域出發,在傳播學視域下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中,我們還需要關注受眾學習漢語的目的,以受眾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根據其具體需求豐富傳播的內容和方法,革新教學方法,提高受眾學習漢語的質量和效率。目前有很多漢語學習者雖然具有較強的學習熱情,但是一部分有學習漢語意愿的潛在受眾由于缺少學習渠道,學習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導致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難以快速發展。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豐富傳播內容、傳播方式以及教學模式。同時,也要借助其他所有能借助的力量,如華人華僑和世界各國的幫助等,使漢語逐漸發展為大眾化的語言,讓全世界的人民都以會說漢語為一種時尚,從而推動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
三、結語
總而言之,為了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也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我們必須要盡可能的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質量,從傳播學視域出發分析漢語國際教育的受眾特征,并且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為漢語學習者提供更加高效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楊輝,胥娜娜.文化自信與傳播視角下漢語國際教育詩歌教學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26 (12):114-118.
[2]黃章鵬.激發和培養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生學習動機的意義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 (11):37-38.
[3]張建民.深化對漢語國際教育性質的理解[J].語言戰略研究,2018,3 (06):56.
[4]葉榮佳.基于傳播學分析漢語國際教育的受眾[J].新聞研究導刊,2017,8 (12):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