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小瑄
摘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階段,針對古代文學教育教學管理,提出了多種改革方法和提升策略,文史互證作為一項有效手段,得到了深度研究。本文主要對當前國內高等院校古代文學教育管理發展現狀進行了簡要論述,提出了教學管理中存在的素材單一、課程邊緣化與管理方法保守等問題;其次,著重探究了文史互證方法在高校古代文學教育中的應用,希望能為該領域關注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古代文學;高等院校;文史互證
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進程中,國內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管理工作,教育管理領域人士的高度重視。在現代化教育教學工作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充分適應教學節奏和內容管理需求。文史互證方法是一項針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課程的有效管理方法。如何在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合理地將該方法融入到教學前、中、后的各個階段,成為了教師日常工作重點內容之一。
一、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管理發展現狀
(一)教學素材單一
在教學管理階段,教師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師應該發揮出引導者與組織者的作用,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此期間,教師需要為學生們介紹豐富的古代文學作品,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幫助學生們逐漸養成自主學習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但就實際發展來看,當前大部分的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材料比較固定,教材范圍不夠廣泛,學生們在學習中,無法直接接觸到多種不同類型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而無法真正地了解古代文學的全貌[1]。
(二)課程邊緣化嚴重
國內高等教育事業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得到了極大豐富,科學增設種類不斷增多,與此同時,傳統文學類課程得到的關注度持續降低。此外,還有部分學生對于文學作品并不重視,片面地認為人文課程只需要簡單了解,并不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此種情況也導致了古代文學作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三)管理方法保守
教師在組織學生們學習古代文學課程時,采用的教學方法過于保守。教師沒有將學生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們能動性的發揮。在學習階段,學生們的發散思維與創造能力至關重要,教學管理方法過于保守,不利于學生們積極思考,同時也打擊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二、“文史互證”方法在高校古代文學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前準備階段的應用
充足完備的課前準備能夠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為學生們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課前完成資料收集與相關準備工作。比如,我國某地區的高校古代文學教師,將自己所教授班級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成員為4名至5名同學。在正式上課前1周,將主要教學內容告知學生,由小組成員們自行完成任務分配,并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各自的任務,最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會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大量收集歷史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師對文學作品的講解[2]。
(二)課堂教學階段的應用
在課堂教學管理階段,教師使用文史互證方法結合課堂討論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比如,教師在課堂中,對某一位作家的生平、文學流派、作品特色等知識點進行梳理介紹,學生們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線索,提出作家的姓名和代表作品,并提供能夠證明自己觀點的歷史史料。此種方式能夠將文學家、作品和歷史充分地聯系起來,實現了文史互證,將課本中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們在課外收集到的資料相互補充,以此增強學生們在課堂中的辯證思考能力。再比如,教師在講解到明初小說作品《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將《三國志》中與小說中共同的典型人物諸葛亮、曹操和關于等人物進行了對比分析,此種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們對于歷史史實和小說文學作品的辯證分析能力,提高學生們的文學素養。
(三)課后鞏固階段的應用
在課后鞏固階段,文史互證方法的應用,體現在學生們的課后延伸學習層面。在課后復習階段,學生們需要對教師課堂傳授的內容進行內化理解。比如,當學生們學習了《老殘游記》與《儒林外史》之間的關系之后,可以在課后進一步探究劉鶚在創作中,對于吳敬梓作品的借鑒。從歷史材料中尋求不同文學作品中蘊含疑問的答案,有利于學生們更加清晰地把握和理解課堂中的古代文學知識點,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們培養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在其他領域中也能有所收獲。
三、總結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實際發展面臨著重重阻礙,相關領域教職員工,要在日常教學的同時,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化調整。在課前、課中與課后等多個教學管理階段,為學生們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支持,提高學生們對于古代文學課程的認知理解水平,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和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為古代文學教育事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明輝.注釋考據非易事,文史互證見真功——陳鐵民研究員訪談錄[J].文藝研究,2019 (01):77-85.
[2]董定一.“文史互證”方法在高校古代文學課教學中的應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37 (08):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