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楠
摘要:聽說教學一直都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亟待改善的薄弱環節。為了改善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學用分離”現狀,產出導向法應運而生。本文以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為指導,嘗試構建大學英語聽說課產出導向教學模式,旨在為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產出導向法;教學模式
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1]傳統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壓縮課時、以教師為中心、師生互動少等問題普遍存在,大多數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因此本文嘗試構建大學英語聽說課產出導向教學模式,并探索該模式給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帶來的影響。
一、產出導向法
(一)產出導向法的概念
“產出導向法”(POA)是文秋芳團隊歷經十年探索,針對中高級外語學習者而構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它提倡“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將產出活動作為驅動手段和教學目標,將輸入活動作為促成手段。“產出導向法”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以學習為中心,在教師引導下完成一系列輸入輸出任務并且重視產出結果和有效學習發生的教學方法。
(二)產出導向法的理論基礎
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中的“教學假設”部分是以“輸入假設”和“輸出假設”為理論基礎形成的。
1.輸入假設
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輸入假設”。Krashen認為在二語學習中,要讓語言習得發生,必須讓學習者理解輸入的語言。[3]他提出了“i+1”的概念,“i”代表的是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1”代表的是稍高于學習者現有語言水平的知識。材料內容的難度應該是“i+1”,是學習者最容易接受的范圍。POA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輸入促成假設”,既肯定了可理解性輸入重要性也強調了輸入要為明確的產出目標服務,能有效地促成輸出的進行。
2.輸出假設
針對K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設”中的不足,Swain提出了“輸出假設”。[4]她認為輸入并不是語言學習的唯一條件,僅靠可理解性的輸入是不夠的,學生應該利用已有的語言資源進行輸出。Swain指出輸出有三個功能:注意或觸發功能、假設檢驗功能和元語言功能。POA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輸出驅動假設”,強調了輸出比輸入對外語學習的內驅力更大,主張教學要以輸出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教學程序應為輸出→輸入→輸出。
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讀寫能力強、聽說能力弱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會遇到以下情況:學生聽說基本功弱,課時量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要完成聽力訓練又要完成口語練習并不現實,因此出現了“重聽力,輕口語”的現象。聽力方面,多數為教師放錄音、學生聽材料、師生對答案的傳統流程,教師程序化地上課,整個過程枯燥無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難保證。口語方面,因大班授課,教師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練習展示機會,學生得不到有效的輸出練習,教師也無法對學生的輸出進行有效及時的評價。隨著國際間交流合作的增加,國家對于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視,同時大學英語聽說課也需要吸收接納新的教學方法。
三、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中的教學流程“驅動—促成—評價”的順序,在二語習得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傳統聽說課堂教學模式的短板,本文嘗試構建大學英語聽說課產出導向教學模式。首先驅動環節教師要給學生呈現交際場景,學生嘗試進行第一次的口語產出,然后教師設定單元目標和任務。接下來的促成環節主要包括內容、語言和結構三方面的促成。最后在評價部分學生根據之前教師講授的內容提交第二次的口語產出,教師根據課堂情況選擇給予即時評價(課上)或延時評價(課下)。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三次反饋分別作用于驅動、促成、評價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關系,而各部分內部活動之間按照從前到后的順序依次發生。
四、結語
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難點。本文以二語習得理論為基礎,按照輸出→輸入→輸出的順序和學習共同體的手段(合作學習)進行課堂教學,試圖勾勒出大學英語聽說課產出導向教學模式。其理論意義在于既可以將接受性知識轉化為產出性知識,也可以進一步拓寬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領域,促進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7),《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Longman.
[3]Swain,M.(1985).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Gass,S.&Madden,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p.235-253).Rowley,MA:Newbury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