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溫永向 李鮮麗
摘要:容器育苗是草本花卉種植的重要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提高草本花卉種植效率提高花卉成活率。本文首先對草本花卉容器育苗技術進行了大致的介紹,然后對其技術流程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關鍵詞:草本花卉;種植技術;培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綠地建設如今已經成為評判城市建設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而在城市的公共場所布置花卉植物,就成為了放松人們身心的重要舉措。花卉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綠色景觀建設中有著重要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草本花卉種植以及容器育苗技術受到了廣泛關注,筆者結合文獻調查內容以及自身經驗,現將草本花卉容器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一、草本花卉容器育苗技術概述
從城市綠化的層面上來說,花卉是指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低等植物、水生植物、氣生植物、高等植物、草木、灌木都包含有花卉。花卉容器育苗技術則是指,利用容器對花卉進行培育,容器育苗有利于運輸,且花卉的成活率比較高,生長比較快。容器育苗技術中所應用的容器可分為兩個類型:第一,營養缽,在容器中能夠提供草本花卉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第二,育苗缽,沒有營養成分,可容納草本花卉[1]。
二、草本花卉容器育苗技術流程
(一)種子處理
在種子收貨之后,要對種子進行低溫沙藏處理,在通風且干燥的房間中,地面均勻灑水,然后再將已經消毒處理完畢的濕沙均勻的鋪在地面上,最后再將種子、沙子交替鋪置,直到高度達到50cm,用濕沙做最后處理。種子堆內需要每隔50cm放置相應的通風設施,一般以稻草為主。濕沙的含水量在50%-70%,沙子的溫度需控制在0℃-5℃,如果種子含水量比較高或者沙子內的溫度比較高,就會導致種子發霉、變質[2]。在0℃-5℃的環境中,種子內部的脫落酸會逐漸減少,種子的生長周期縮短,從而為播種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播種之前需要將種子放置在清水中浸泡,浸泡的時間要根據種子的品種以及水溫而決定,清水浸泡結束之后,要用1:200的水、高錳酸鉀消毒,后再用清水沖洗。另外,如果種子的比較小,且容易發芽,只需要將種子放置在通風、干燥的區域既可。
(二)營養土的配置以及消毒處理
營養缽中所用的營養土,在配比上有著嚴格的要求。營養土不僅要保證營養豐富,且還要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土壤質地要輕。通常來說,營養土的PH值需維持在6.3左右,EC值需要保持在0.67左右,容器內的苗型要形成較為堅實的根團,這樣在運輸的過程中,根系才不會被損壞,營養缽才不會撒漏。苗圃土、珍珠巖、生物有機肥、草炭以25:10:15:50的比例拌勻,這樣一來,就能保證營養土的肥力以及通透性[3]。另外,營養土在配置完成之后,要消毒處理,以此來消除營養土中的病菌、蟲卵,避免種子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的影響。消毒一般采用2%硫酸亞鐵溶液、硫磺粉,按照1:10的比例和營養土進行混合,就能夠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
(三)裝缽準備
營養缽、營養土的消毒,要經過2-3周,營養土要裝在圓錐形的容器盆缽內,輕輕壓實,營養缽在裝好營養土之后,要整齊排列,以此來為管理工作以及移栽工作提供便利。并且,營養缽放置區域要保證通風、干燥,營養缽之間要緊靠,列寬以1M為宜,這樣既能夠提高大棚利用率,又能夠避免營養缽傾倒。
(四)播種管理
花卉的種植期一般在3月中旬,在播種的過程中,要將沙藏的花卉種子從沙中篩出,將其播種在提前布置好的苗床之上,覆蓋細砂,沙子的覆蓋厚度為種子粒徑的3-4倍。播種完成后,要定期噴水,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在大棚以外的地區培育,則要用毛竹片和塑料薄膜,搭建出小型的拱棚。播種后要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種子在發芽之前,環境溫度需要控制在30℃左右,如果環境溫度超過標準溫度范圍,就要采取相應的通風措施降溫。在發芽出土后,環境溫度要控制在30℃以下,澆水的次數也要隨之變化,一般以1-2d為期限澆一次水[4]。
(五)幼苗管理
在幼苗還沒有長出側根的時候,就要移栽幼苗,移栽過程大致分為兩步:第一,要將幼苗取出,首先工作人員要佩戴手套,用拇指、食指輕輕捏住幼苗的上方,緩緩提取;第二,將取出的幼苗放在用水浸濕的布料上,避免幼苗在移栽的過程中失去水分,影響生長。幼苗移栽之后就要進行系統性的管理,澆水、施肥、病蟲害管理都需要按照相關規范有序進行,幼苗期間,澆水需要利用較為細小的水流進行噴水(人工澆水一般用細眼壺),具體澆水時間間隔需要根據環境濕度、溫度而定,在花卉根系所需水分充足的情況下,要盡量少澆水,并且保證容器中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容器有良好的透氣性,避免花苗在生長的過程中出現爛根的情況。目前,為了促進花卉的生長,還要進行追肥,追肥主要采用0.2%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隔17d左右追肥一次。為提高花卉的開花量,在花卉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要根據其健康情況,適當摘心。
(六)花卉病蟲害防治
1.常見病害
花卉常見的病害為立枯病、猝倒病。立枯病又被許多花農成為“死苗”,主要因為立枯絲核菌冉饒引起,多發于菊花、翠菊、石竹、雞冠花、百合、唐菖蒲、秋海棠、鳶尾、杜鵑等花種,對花卉的成活率有著嚴重影響。枯病從幼苗剛剛出土至成株期以及莖部期間都能有可能出現,但多發生在育苗的中、后期。患病部位初為水漬狀,繼而呈暗綠色,凹陷變細,根部變黑枯死;幼莖木質化后染病,莖基部皮層組織壞死腐爛,導致幼苗整株枯萎死亡,呈立枯狀,但不倒伏。猝倒病多發于幼苗期,花卉種子或者根系在土壤中因為受到侵蝕而逐漸腐爛,在外部可觀察到明顯的斷枝、缺苗問題,幼苗在感染后為水漬狀病變,緊接著發展為褐黃色病變。為避免這兩類病害的發生,需要每隔8d使用敵克松、多菌靈等藥物交替噴灑,讓花卉抵御病菌侵害,交替噴灑的目的主要是避免花卉產生耐藥性,藥液的配比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在養護方面,需要施加少量的氮肥,可利用農利靈等藥品輔助養護[5]。
2.常見蟲害
花卉常見的蟲害有蚧殼蟲類蟲害、蚜蟲類蟲害、粉虱類蟲害。蚧殼蟲類蟲害主要是因為環境光照不足,濕度較大。比如君子蘭常見的糠片粉蚧、扶桑上常見的曼粉蚧、蘭花上常見的巨瘤蠣蚧等等。蚧殼蟲類蟲害的防治一般采用20%濃度的撲虱靈,每隔15d噴灑兩次。蚜蟲類蟲害主要是因為澆水量過多或者環境溫度升高,通常情況下,不會導致花卉死亡,但是會影響其正常生長。針對蚜蟲病害的防治主要以草木灰、爐灰揮灑為主,在1h后再噴水處理,就可殺滅大部分的蚜蟲。粉虱類蟲害多發于扶桑、月季、旱金蓮、燈籠花等,會對這些花卉的生長造成嚴重影響。一般采用10%的吡蟲啉,每7d噴灑一次防治。
綜上所述,容器育苗能夠有效提高育苗效率,提高花卉成活率,并且一年四季都可進行移栽,通過該方法培育出的花卉不僅花卉健壯,并且根系發達,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對此,相關從業人員要對容器育苗有透徹全面的了解,在應用該技術時要嚴格遵守相關標準規范,從而確保花卉的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宋學華. 北方地區油松容器育苗技術方法及發展建議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17(Z1):71-72.
[2]汪丹. 草本花卉播種育苗技術[J]. 現代園藝,2017(02):50.
[3]陳小濤[1],童愛明[1],鄧莉蘭[2] . 長沙市草本花卉植物園林應用及栽培技術探討[J]. 南方農業,2018.
[4]李娜. 園林露地花卉栽培管理方法初探[J]. 現代園藝,2017(21):81-82.
[5]蒙理賡. 園藝花卉病蟲害綜合防治與越冬管理[J]. 江西農業,2017(15):99.
(作者單位:西安市林木種苗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