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玲
摘要:虎鈕錞于是巴式青銅禮器的典型代表,因存量稀少而備受關注。本文從美學藝術的視角來探尋虎鈕錞于在巴民族中的起源與傳播的過程。從藝術特征以及社會功能上對其進行闡釋,有利于我們深入探究虎鈕錞于所蘊含的豐富的藝術與人文內涵。
關鍵詞:巴式青銅器;虎鈕錞于;歷史演進
虎鈕錞于作為古代巴族青銅禮器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被視為古代巴民族的精神象征,虎鈕錞于作為一種禮樂器,在藝術領域里占據著自己獨有的一隅,而在從古至今流淌的藝術長河中,藝術與社會往往是相互影響而又相互依存的關系。本文將虎鈕錞于作為研究的對象,以它的起源與傳播為切點,剖析它所具有的豐富的藝術特征與社會功能、人文內涵,從而對古代巴族的人文社會生活進行跨越千年的窺探。
一、虎鈕錞于的功能
文獻中最早的關于錞于的記載源于《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鄭玄注:“錞,錞于也,圓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唐杜佑《通典》中將錞于解釋為“古禮器也”。清《續通典》:“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以上四物,大司樂無之,大司馬有之,蓋此四金乃軍旅所用,非樂器屬也。鼓人一官兼之,是故不屬春官宗伯,而屬地官司徒,其與大司樂所掌者異矣。”虎鈕錞于主要是作為一種軍樂禮器來使用,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一)作為軍樂器用于戰爭
在從古至今所流傳下來的軍隊文化中,軍樂器在其中占據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常見的軍樂器有鼓、鉦、號角等等,而虎鈕錞于在作為軍樂器的使用中,往往會在作戰時與銅鼓、銅鉦等互相配合。巴族人將虎鈕錞于用于戰爭,大概是要借助虎的勇猛形象來發揚自己的威勢。
(二)作為祭器用于重大禮儀活動
古代西南民族有“詛盟”“要盟”的習俗,在這種習俗的影響下往往會將商議部族的重要事項舉辦成一種較為隆重的儀式活動。而虎鈕錞于就在這種活動中得以作為演奏樂器而使用。[1]
而虎鈕錞于的祭祀功能通過紋飾有所展現。對于船、魚、鳥的雕刻體現除開對于日常漁獵生活的體現之外,還包含著對于山川河神的敬畏與祭祀的心理。而對于人面圖紋的刻畫則體現出巴族人以人來祭祀的傳統文化習俗。虎鈕錞于經過不斷的演變成為巴人獨具特色的祭祀重器。
(三)作為擊鳴樂器用于日常生活
虎鈕錞于的結構較為簡單,因此沒有設置固定的音節音律,其樂曲的表現形式就是直接以手或借助外物進行敲擊。文獻中記載:其聲如雷,輕響良久。在文獻資料的圖像中,虎鈕錞于往往是被懸掛起來然后進行肩部的敲擊。這是一種巴族人在日常生活的娛樂活動中會使用到的擊鳴樂器。
二、虎鈕錞于的歷史演進
虎鈕錞于有其獨特的產生、發展與不斷演進的過程。它最初是由陶制作而成,并逐漸由素器開始有了紋樣的勾勒與塑造,再從最初的無鈕演變為環鈕、橋鈕,直至后來進一步出現了虎鈕、動物鈕等等造型。
(一)錞于的演變與分類
學界普遍認為錞于最初所構成的材料是陶,而虎錞是在經過素錞與鈕錞的發展之后才出現的。學界中對于錞于的分類方式各不相同。若從錞于的鈕飾來劃分,錞于就可分為無鈕錞于、橋鈕錞于、虎鈕錞于、動物鈕錞于四種類型。而從形制上來劃分的話,錞于又可分為六種:扁圓肩馬鈕式、穹頂虎鈕式、圓肩甚闊唇邊雙虎鈕式、扁圓肩橋鈕式、扁圓肩虎鈕直口式、圓肩侈口龍鈕式。
1、錞于的起源
對于錞于的起源,學術界至今有所爭議,主要涵蓋了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點,東夷說。認為錞于發源于山東半島。[2]
第二點,越族說。錞于為南方的越族人所首創,是越族的禮樂器。
第三點,苗蠻說。錞于為世代發展的苗蠻民族所創造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第四點,楚族說。錞于發源于北方,再由北向南傳播,楚地是錞于流經的一個必經之地,又在楚地產生形制上的變化。
2、錞于的發端
現已知最早的虎鈕錞于為 1984 年江蘇丹徒縣大港北山頂春秋墓葬出的3 件大小相次,形制相似的虎鈕錞于,經鑒定為春秋晚期器物。而之后出土的較為早期的錞于器物同樣被鑒定為春秋時期前后。現存虎鈕錞于多為戰國時期的器物。其出土地主要集中在湘、鄂、蘇、川、陜等地,而以鄂地出土數量最盛,其次是湘。由此而推斷錞于大致發端于山東沂水、安徽宿縣及其周邊區域,丹徒及其周邊地域或為虎鈕錞于的發端地。
三、虎鈕錞于的藝術特征
(一)栩栩如生的虎鈕
目前存世的虎鈕錞于依據虎鈕造型體態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虎身較為壯碩敦厚的貼耳,另一類是虎身較為修長靈動的立耳。[3]敦厚型的虎鈕老虎頭部較為肥碩,虎耳緊貼頭部兩側,四肢伏趴于頂蓋上,前后肢強悍粗壯,型如立柱。虎口微微張開,虎目凸出,虎牙尖利,尾部卷曲上揚,盡顯威嚴的姿態。而修長靈動型的虎鈕則虎頭瘦窄,身體矯健瘦長,極富力量感。頭部微微揚起,四肢伏低,前肢微微下沉,后腿蜷曲,臀部提高,虎尾卷曲下垂,背部前低后高,四肢修長,無明顯利齒。
史料中記載:“……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后也。”這也就是說古代巴族人崇尚老虎,并將白虎作為自己的圖騰來膜拜。這種崇拜心理也有其來源。巴族人的聚居區域山嶺繁多,而山間野獸橫行。老虎作為獸類中的王者,其力量與威勢也就自然為巴族人所崇敬。并借其勇猛的精神與形象作用于戰場上,以虎威虎勢來激勵自己作戰的斗志。
(二)神秘的巴族圖語
虎鈕錞于上的紋飾記載著不少的信息,通過對于這些信息的解剖分析,學者能夠對古代巴人的生活場景與社會狀況進行一個窺探。在古代巴族的聚居區所出土的虎鈕錞于承盤上多鑄刻有巴族的紋飾,如船紋、魚紋、云雷紋等等。從這些紋飾中可以反映出當時巴人的生活情況。巴人聚居地山脈起伏,山水相間,因此巴人自古以來便臨水而居,以船為家。漁獵也就由此成為了巴族人日常生活與經濟交流的重要方式。
(三)祭祀神性的體現
虎鈕錞于上鑄刻人面紋的器物數量更加稀少。這被認為是巴族人祭傳統的體現。這些刻畫著人面紋的錞于被作為祭祀的禮器用于重大的活動中,成為人與神進行溝通的媒介。以虎的力量聯系天地,以獲得天神的庇護。
綜上所述,虎鈕錞于作為巴族青銅藝術的典型代表,從其造型、功用、起源與發展傳播種種方面都展現出了藝術與社會之間的互相關系。
參考文獻
[1]鄧輝.虎鈕錞于用途初探[J].四川文物,1994(02):20-24.
[2]朱世學.虎鈕錞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J].三峽文化研究,2015(00):59-70.
[3]李嘉,田雨.藝術社會學視角下的巴式虎鈕錞于初探[J].美術大觀,2018(06):74-75.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