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巍 劉莉 陳堅
摘要:基于民政部培訓中心一線培訓工作的內容與需求,構建了包含個人因素、標準化認可度、培訓滿意度三大板塊的理論模型,采用了定量法和定性法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法。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共132名學員參與了此次調研,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參訓學員對培訓管理的標準化認可度(mean = 4.555)和培訓滿意度(mean = 4.541)都非常高(4.21 — 5.00);第二,在課程與師資維度(t = 4.254,p = 0.000)和班級管理維度上(t = 3.397,p = 0.001),漢族學員的認可度明顯高于少數民族學員;第三,標準化4大維度與培訓滿意度之間均呈現正比例強相關。
關鍵詞:培訓管理;標準化;培訓滿意度
一、背景介紹
我國培訓領域的研究并不少見,但大多或是過于籠統宏觀,或是僅限于培訓課程與教學,而專門針對培訓工作本身的培訓管理研究卻長期被忽視,能夠對一線培訓工作進行精準指導的科研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不論是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還是從工作實踐的角度,這都是培訓領域的一大遺憾,一大損失。培訓管理是構建培訓工作的框架和基礎,該領域的研究缺失,是培訓工作一直停留于非專業化、非理論化、碎片化的根本原因。
民政部培訓中心作為民政系統內的最高培訓平臺,多年來積累了非常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但也一直缺乏成熟的培訓管理理論體系,無法將日常工作從業務性的行政工作,上升到體系化、專業化、科學化的培訓管理的新高度。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將“標準化”的概念引入到培訓管理工作之中,建立起一整套標準化培訓管理體系,借助標準化的規范作用和保障作用[1],克服培訓管理工作復雜多變、不穩定、易斷層的消極特點,使培訓管理工作明確化、穩定化、標準化,從而實現該領域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雙重蛻變,有效提高培訓投入與產出的轉換比[2],進而為培訓事業,乃至整個民政事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二、研究方法
民政部培訓中心組織舉辦的培訓班,主要種類有養老類、民政干部類、社會工作類等,這里以“深度貧困地區養老服務質量提升系列培訓班”中的廣西培訓班和西藏培訓班為調研對象,以定量研究為主,定性研究為輔。
(一)定量研究
1.研究基數與樣本數
共132名學員參與了調研,學員成份主要包括負責老齡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員、老年福利機構的管理人員和一線員工等。此次調研的定量調研問卷發放基數是132份,回收了127份(96.2%),可用110份(83.3%)。
2.問卷設計
定量調研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1932)[3],問卷分為三卷內容,卷一為13項個人因素;卷二為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認可度問卷,包含培訓條件、課程與師資、班級管理和后勤服務這4大維度;卷三為培訓滿意度問卷。
(二)定性研究
針對培訓條件、課程與師資、班級管理和后勤服務4大維度包含的具體內容,通過座談會的集體訪談方式,采集15位參訓學員的定性訪談資料,對定量研究進行有益而精準的補充、延伸和詮釋。
三、數據分析及闡述
培訓管理是一項既紛繁復雜又細致精巧的工作,每一個環節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必須被重視的原因。參訓學員個人信息的采集、匯總和分析,就是其中之一。這不僅有助于培訓中心了解參訓學員的人員構成,提供有針對性的優質培訓服務,還有助于培訓中心借助實證研究的先進方法,對學員中的各個群體進行各項科學分析,最終達到從實踐中凝練出理論,并進而精準反哺實踐的目的。此外,培訓中心還可以通過分析參訓學員的結構分布,與地方參訓單位進行有效反饋、溝通和協商,共同避免出現長時間培訓結構失衡的現象[4],以期更加合理、高效地使用民政培訓資源。
(一)個人背景因素的頻率和百分比
如表格1所示,這里選取了13項個人因素中的3項,即性別、民族、工作身份,并列出了這3項因素的頻率和百分比。
性別方面,女性學員(66,60%)多于男性學員(44,40%)。女性學員通常比男性學員更加敏感和細膩,所以,在班級管理和后勤服務方面應當更加注意女性學員的感受與需求。
民族方面,少數民族學員有75人,占到了學員總量的68.2%;漢族學員只有35人,占31.8%。對待少數民族學員為主體的培訓班,不僅要周全考慮各少數民族的習俗與禁忌,還要做好培訓需求的前期評估工作,以便有針對性地為少數民族學員安排最合適的課程與師資。
工作身份方面,政府工作人員有33人(30%),老年福利機構管理人員有57人(51.8%),老年福利機構一線人員有20人(18.2%)。不同工作身份的學員,其掌握的信息量和信息種類不盡相同,培訓工作人員在進行班級管理和以座談會為組織形式的教學活動時,需要將該因素考慮在內。
(二)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認可度水平
如表格2所示,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總體認可度非常高(mean = 4.555),具體來說,培訓條件(mean = 4.390)、課程與師資(mean = 4.602)、班級管理(mean = 4.615)、后勤服務(mean = 4.552)這4大維度的平均值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4.21-5.00),同時,參訓學員的培訓滿意度(mean = 4.541)也顯示為“非常高”。
這樣的分析結果表明,培訓中心的組織管理工作得到了廣大學員的高度認可。更難能可貴地是,這種高認可度不僅體現在總體水平上,還無一例外地體現在每一個工作維度上。不過,以上數值也顯示出,相較于其它維度,培訓條件維度仍有繼續改善的空間。
針對這個發現點,通過座談會形式的定性研究得知,參訓學員對培訓條件維度的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教室大小、客房大小、客房設施等方面。這與培訓中心以往的信息反饋和經驗積累是相符的,培訓中心也一直為此不斷努力,不斷爭取。令人欣慰地是,民政部培訓中心,即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的大興校區即將于2019年夏季投入使用。屆時,全新的培訓大樓和更加完備的設施設備將大幅改善培訓條件維度的狀況,從而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訓學員提供更完善、更令人滿意的培訓服務。
(三)顯著性差異分析
這部分內容基于性別、民族、工作身份這3項因素,對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認可度的4大維度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以此作為深入挖掘、剖析、詮釋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建設,并提出科學建議的客觀依據。
1.性別因素
如表格3所示,針對培訓條件的標準化認可度,男性(mean = 4.378,s.d. = 0.763)和女性(mean = 4.398,s.d. = 0.523)的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t = -0.162,p = 0.871);針對課程與師資的標準化認可度,男性(mean = 4.622,s.d. = 0.685)和女性(mean = 4.588,s.d. = 0.448)的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t = 0.313,p = 0.755);針對班級管理的標準化認可度,男性(mean = 4.599,s.d. = 0.715)和女性(mean = 4.626,s.d. = 0.439)的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t = -0.241,p = 0.810);針對后勤服務的標準化認可度,男性(mean = 4.574,s.d. = 0.683)和女性(mean = 4.537,s.d. = 0.528)的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
可見,基于性別因素,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的4大維度均未發現顯著性差異(p < 0.05),這說明民政部培訓中心的培訓管理工作很好地平衡了不同性別學員的需求,沒有出現因性別因素而導致的認可度差異,且4大維度的認可度均在“非常高”(4.21-5.00)的檔位上,所以,可以認為這是個積極的、正面的發現。
2.民族因素
如表格4所示,在培訓條件維度上,漢族學員的認可度(mean = 4.454,s.d. = 0.615)和少數民族學員的認可度(mean = 4.360,s.d. = 0.634)沒有顯著性差異(t = 0.728,p = 0.468);在課程與師資維度上,漢族學員的認可度(mean = 4.852,s.d. = 0.301)和少數民族學員的認可度(mean = 4.485,s.d. = 0.604)有顯著性差異(t = 4.254,p = 0.000);在班級管理維度上,漢族學員的認可度(mean = 4.820,s.d. = 0.301)和少數民族學員的認可度(mean = 4.519,s.d. = 0.629)有顯著性差異(t = 3.397,p = 0.001);在后勤服務維度上,漢族學員的認可度(mean = 4.707,s.d. = 0.383)和少數民族學員的認可度(mean = 4.480,s.d. = 0.658)沒有顯著性差異(t = 1.892,p = 0.061)。
可見,少數民族學員對于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的認可度,在每個維度上都低于漢族學員,而且在課程與師資、班級管理這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此外,后勤服務維度雖然沒有顯著性差異,但距離顯著性差異的臨界點并不遠。盡管少數民族學員在4大維度上的平均值仍在“非常高”(4.21-5.00)的檔位上,但他們與漢族學員在平均值上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這說明培訓中心需要給予少數民族學員更多的針對性精準關注。
與此同時,通過座談會形式的定性研究,可以得知少數民族學員指數低于漢族學員的具體原因。在課程與師資維度上,課程設置沒有充份考慮少數民族學員所處地域的特點與培訓需求;在班級管理維度上,培訓班作息時間的安排與部分少數民族學員原有的生活習慣不符;在后勤服務維度上,餐飲的供應也存在部分餐點沒有充份考慮少數民族飲食禁忌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說明培訓中心應該建立完備的培訓需求評估體系,讓培訓需求來主導培訓供給 [5],提高需求與供給的銜接度和適宜性[6]。
3.工作身份因素
如表格5所示,基于工作身份這一因素,培訓工作標準化建設中的4大維度,培訓條件(F = 1.430,p = 0.244)、課程與師資(F = 2.368,p = 0.099)、班級管理(F = 1.743,p = 0.180)、后勤服務(F = 1.326,p = 0.270)均無顯著性差異。
這說明無論是政府公職人員、養老機構的管理層人員,還是養老機構的一線工作人員,對于培訓工作標準化的認可度都在同一水平上,且平均值都在“非常高”(4.21-5.00)的檔位上。換句話說,民政部培訓中心對前來參加培訓的學員,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地提供優質的培訓服務,這是值得充份肯定的。
(四)相關性分析
根據科恩(1988)的相關性強弱劃分指數,r = 0.10 to 0.29為弱相關,r = 0.30 to 0.49是中相關,r = 0.50 to 1.0是強相關[7]。
如表格6所示,培訓條件(r = 0.774)、課程與師資(r = 0.796)、班級管理(r = 0.819)和后勤服務(r = 0.867),這4大維度與培訓滿意度之間均呈現正比例強相關的關系,即標準化各維度認可度越高,對培訓的滿意度也就越高;反之,標準化各維度認可度越低,則培訓滿意度也就越低。其中,后勤服務維度與培訓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最強,這說明,良好的后勤服務會對培訓滿意度產生正面的、積極的促進、提升作用,反之,則會給培訓滿意度帶來最強烈的負面的、消極的不良影響。這充份說明了民政部培訓中心將“標準化”概念引入培訓工作之中,大力推進標準化建設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四、總結
培訓管理理論研究不是脫離實踐的單獨存在,理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從現實工作中淬煉出可以有效反哺實踐、精準指引實踐的可貴精華,并進而對實踐產生現實推動作用,發揮出最大的現實功效。
此次研究以促進培訓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發展為目的,圍繞培訓管理的具體內容,構建了包含個人因素、標準化認可度、培訓滿意度三大板塊的理論模型,創立了涵蓋各版塊、各維度、各因素的調查問卷,將零散的、碎片化的業務性行政工作整合了起來,繼而以此展開了兼具定量法和定性法的實證研究,并通過對一手數據和資料的采集、匯總,分析出了參訓學員對民政部培訓中心的標準化認可度水平和培訓滿意度水平,列舉了5項個人因素的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以及標準化建設與培訓滿意度之間的正負強弱關系,精準到點地挖掘、發現、詮釋了各維度、各因素在培訓實踐中的相互作用與內在聯系。
與此同時,此次實證研究客觀上也對民政部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和參訓學員,宣傳、普及了培訓管理工作標準化及培訓滿意度的概念,強調了建立體系化、專業化、科學化新培訓體系的重要性,起到了“播種”和“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將來的“開枝散葉”和“百家爭鳴”創造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土壤。
參考文獻
[1]舒輝.標準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8-29.
[2]池林剛.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困境與路徑選擇研究[J].智庫時代,2018(45):212-213.
[3]任賽斯·李克特.態度測量技術[M].紐約:科學出版社,1932.
[4]郭紋廷.新時代民政干部教育培訓創新發展思考[N].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8-11-25(6).
[5]胡軍.優化干部培訓供給側[N].中國組織人事報,2018-11-19(006).
[6]李旭,楊寶祥,何立軍,等.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培訓研究——以民政部培訓中心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培訓為例[J].繼續教育,2016(1):29-32.
[7]科恩.行為科學的統計功率分析[M].紐約:學術出版社,1988.
課題項目:民政行業專業人才培訓工作標準化研究,嚴巍,SGYMZ2017-7
作者簡介:嚴巍,男,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培訓管理。
劉莉,女,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培訓管理。
陳堅,男,北京市朝陽區望京李楠社會工作事務所,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作者單位:1.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2.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3.北京市朝陽區望京李楠社會工作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