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沁
摘要:八年前的“背影”和八年后的《背影》,成為溝通父子情感的紐帶,這段不足兩千字的文章,沉重的壓在讀者的心頭難以釋懷。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言語,簡致的不能再簡致的行文,可越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隨著歲月的不斷磨礪,就越能體會文章中那種無法言說,卻又無處不在的父子之愛,從此《背影》和朱自清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整體。
關(guān)鍵詞:追憶;懷念;感傷;背影;人與事
一、八年后的追憶
《背影》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10月,而文中的故事發(fā)生在1917年冬,是對一次車站父子分離情景的回憶,朱自清為什么在時隔八年后才寫下這篇文章,而又為什么對八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其實父子之間因為各種瑣事早已生了不少分歧,而這些年的奔波勞累,也使原先倔強的兩個人都慢慢的柔軟許多:意氣風發(fā)的父親變得年老遲暮,年輕氣盛的兒子變得老成持重。這些變化在朱自清讀到父親的來信時,悄然崩裂,只剩下血濃于水的父子親情,他淚如泉涌,正如背影中的那句話:“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帶我的很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想想這八年的生活變遷,帶給朱自清太多太多:他為人之父,品嘗了生活的艱辛,也經(jīng)歷了在逆境中不斷前進的苦楚。突然之間,想起父親對自己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在對往事的種種追憶中,《背影》生成了,父子之間的矛盾沖突緩和了,朱自清的內(nèi)心也釋懷了。所以他作《背影》,亦是安慰父親,亦是安慰自己。
二、倔強的父親
朱自清的父親出身小官僚之家,年輕時干過許多大事,因為工作和性格的原因很少顧家,對朱自清的生活也很少關(guān)心照顧,只有母親一人操勞忙碌。隨著1917年,71歲的祖母去世,工作交卸,日子變得緊張起來,一貫嚴肅獨立的父親同一時間接過兩個打擊,也變得憔悴不堪。變賣典質(zhì)安撫家人后,為了再次撐起這個家,本應(yīng)安度晚年的父親,又要拖著年邁的身體去南京謀職,此時父親的內(nèi)心是什么樣的呢?
(一)父親之語
《背影》通篇是對父親的描寫,而文中寥寥五處的語言描寫,卻句句簡單精煉,與父親當時復(fù)雜的心情形成強烈的對比——越是簡單的話語,越是包含了父親無限的情思。當兒子想起祖母離世,看見滿院狼藉,感悟家庭衰敗時,父親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是給孩子的安慰,給家人的安慰,亦是給自己的安慰,平淡的言語中卻流露出了父親悲痛與無奈。當一波三折的決定親自送孩子去車站時,他只說:“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茫 保I橘子時的“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還有即將分別時的安慰“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面沒人。”
經(jīng)歷社會滄桑,看透人情世故的父親,在自己的兒子面前,說出的卻是這樣簡單的話語,縱然使人奇怪,但是透過各種背景,仔細品味一個遲暮之年的父親說出地這些話語的時候,卻讓人有說不盡道不出的無奈和悲涼。父親的形象也因這些具有靈魂的話語而變得有血有肉。
(二)父親之行
也許習(xí)慣了同兒子之間保持微妙的距離,也許生疏的父子之間有太多的隔閡,父親把所有的關(guān)心都表現(xiàn)在替兒子安排和為兒子行動上。倔強的他照舊“獨權(quán)”地為兒子安排著一切,把兒子當小孩子照顧,殊不知兒子早已長大。
文章中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過程可謂是全文的高潮,將父親對兒子的愛推向了極致。“在人來人往的車站,一個身著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親,拖得沉重的腳步,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再艱難地爬上來,他先雙手攀著,雙腳再向上縮,肥胖的身體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可就這樣他卻“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來掩飾自己行動的艱難。這里的“輕松”其實是父親心里的輕松,為兒子多做一件事的心安理得,為的僅僅是給兒子以安慰。也許最后的那一次回頭,父親是多么希望和兒子來一次深情地擁抱。
這樣的父親,簡單、直白,但卻感人至深。
三、倔強的兒子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從小就稟性忠厚并且善良溫和,年少的朱自清體會了家道中落的凄涼,畢業(yè)后在工作與轉(zhuǎn)換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掙扎,為了養(yǎng)活父母,妻兒,朱自清奔波于南南北北,聚少離多的日子讓他回憶起當年的父親。
(一)兒子之愧
誰沒有年輕過,年輕的自己誰沒有叛逆,或者輕狂過。朱自清也有,年輕的他品嘗了父親對家里,對母親,對自己的各種不負責,埋怨當然越積越深。因為封建倫理綱常,朱自清對父親的各種不滿只能積怨于心,加之父子之間缺乏應(yīng)有的交流,所以漸漸地父子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他暗笑他的“迂”,他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他形容父親“是一個胖子”,對待父親對他的各種看似過分的關(guān)心和照顧,他只是淡淡的說:“爸爸,你走吧。”他有意的排斥著父親的一切,但是當他看到父親親自為他爬月臺買橘子的時候,倔強的兒子內(nèi)心先是顫抖,然后慢慢的流下淚來。
這時的他從前文公然的拒絕父親,嫌棄他的各種關(guān)心和照顧,直到偷偷地流下淚來,這個眼淚是理解的眼淚,是懺悔的眼淚。從前意氣風發(fā)的父親不在了,留下的只是風燭殘年的蹣跚背影,時間在隔膜中匆匆流過,父親老了。此時文章也因為情感的轉(zhuǎn)折而達到高潮,父子之間的隔膜漸漸地融化,消失不在。
(二)兒子之念
《背影》成文為1925年,8年過去了,這八年中朱自清為生活所迫而輾轉(zhuǎn)天南地北,直到最后留在清華教書,才停止了漂泊。十月他收到了父親的來信,信中惦念自己和兒子,還有那句看似平淡但意味深長的話語,使朱自清想起了八年前的父親,同樣被生活所迫的父親,將生活中所有的沉重和無奈,都獨自承擔,卻以溫暖,無微不至和無盡的希望鼓勵著兒子,這才是父親的偉大之處。他開始深深地懷念那個小時候為自己加起白水豆腐的父親,懷念那個為自己籌辦婚事,送自己上學(xué),為自己爬月臺買橘子的父親……
真實的父親,真實的兒子,真實的父子深情。這也許就是朱自清所說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背影》也正因為他真摯的情感引發(fā)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共鳴,越是經(jīng)受過時代洗禮的人們,越是在不經(jīng)意間眉間爬出皺紋的人們,就越是深刻地懂得朱自清的《背影》所折射出的人性的深度。驀然回首,《背影》中冷黑色凄清的畫面,因為父親手中那一兜橘子的出現(xiàn),頓時如干涸的曠野中點燃地熊熊火焰一般,燒紅了半邊天,暖透了世人心,烙下時代印記的《背影》也因此越發(fā)閃耀。
參考文獻
[1]朱慶國.回憶性散文課堂教學(xué)策略的實踐路徑——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J].中小學(xué)教師培訓(xùn),2019(03):38-41.
[2]李超,王康,陳乾雨.《背影》背后父與子的故事[J].新湘評論,2019(02):52-53.
[3]王國明.潛沉到文字深處——《背影》課堂教學(xué)實錄及反思[J].江西教育,2018(35):47-51.
[4]楊正霞.文本細讀需細而不膩——以朱自清《背影》為例[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2018(33):37-38+2
(作者單位:濱州市技術(shù)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