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琦
摘要:中國的公共新聞是新聞傳播和中國當代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產物,并不是新聞界的"異類物種",它是順勢誕生的。而它與美國的公眾新聞不同的點就在于,中國當代的實際國情狀況與新聞領域的基礎決定它帶著我國氣息。公共新聞理論的引入與我國當代社會的輿論環境和傳播環境以及傳播行為與傳播心理都有著直接的不可小覷的關系,我國新聞本身的傳播發展與社會媒體均為公共新聞理論在大眾媒體中的運用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大眾媒體,公共新聞理論;應用;分析
公共新聞理論的核心觀念是讓公眾參與了解公共事務,價值目標指向更開闊的公眾生活。公共新聞在進入我國后一直被認為是出現在中國新聞史上的新篇章,是在民生新聞后我國新聞傳播的第二次革命、中國新聞改革又一新的篇章。本文立足于對公共新聞理論的探討,結合中國社會實際狀況,剖析它在大眾媒體當中的運用。探討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公共新聞理論與大眾媒體相結合,更好地將它運用到實踐當中去。那不僅能夠推進新聞史的前進發展,更加能夠促進當代民主化,大眾媒體化,實現更大化的民主。
一、公共新聞的定義
紐約大學新聞學系的羅森(Joy Rosen)教授,是最先在美國提出"公共新聞"理論的學者,公共新聞理論是對如何使民眾更加積極的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去的思考結果。它強調新聞報道者不只是要報道新聞事實,同時更要作為組織者深入到公眾事務當中,創造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公民積極的參與到其中發表議論,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法,最終使公共問題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令人厭倦的傳統媒體傳播報道方式、下降的公民對新聞媒體報道的關注程度反應出了當時的美國社會媒介經營和社會民主生活的雙重困局。在這樣的大社會背景下,一些新聞學者和媒體從業人員出于新聞人的反思和覺悟,開始了公共新聞(public journalism)活動。在越來越豐富的公共新聞實踐基礎上,公共新聞理論逐漸清晰起來。由于公共新聞重視新聞媒介與公眾之間的密切關系,突出了新聞媒介在社會協調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公共新聞在進入我國后一直被認為是出現中國新聞史上的新篇章,是在民生新聞后我國新聞傳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中國新聞改革的又一條新的出路。該新聞理論也給傳播學和新聞學的理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二、公共新聞理論在大眾媒體中的運用
當今時代,移動互聯網發展愈來愈壯大,不斷的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約束,隨之也為公共新聞的傳播發展提供更加方便的平臺。伴隨著新聞內容傳播方式作出的系列改變,當前公共新聞也逐步變成了大眾媒體提高新聞傳播水平的有效手段。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壯大,讓公共新聞在大眾媒體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大多數公眾人群都只能夠作為看眾,很難能夠成為新聞的議論參與者和傳播者,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人們開始接受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的瀏覽新聞和自己想要了解的資訊,互聯網強大的社交性和參與感能夠讓人們在瀏覽新聞時也參與到其中進行議論和建議,發表自己的言論建議。這非常符合公共新聞想讓受眾真實參與新聞報道的新聞實踐理念。目前在我國,一些電視媒體已經初步的開始了在公共新聞領域的探索,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公共新聞有助于構建真正的公共領域,提升公民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和建議能力,增加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討論、建議。強化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意識,推動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真正的實現社會民主化進程,有助于公共事件矛盾的解決,推進新聞傳播領域與大眾媒體領域的發展以及中國社會的前進。將公共新聞理論貫徹運用到大眾媒體當中,不僅能夠推進新聞史的前進發展,更加能夠促進當代民主化,大眾媒體化,實現更大化的民主。但是現在我國的大部分大眾媒體在這一問題上仍是止步不前,不敢做出行動,以至于得不到真正走進大眾的這一好機會,也限制了新聞傳播的發展,令其止步不前。大眾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速度得到了顯著提高。《中國青年報》上曾有這樣一則網絡新聞。新聞的內容是一位老院士站在講臺上面作報告,但當時臺下大部分的大學生卻全然不聽講。這一新聞被發布之后,迅速引發國內各大門戶網站的轉載。許多網友也紛紛將其轉發到自己的各種社交圈中。在很短的時間內,該新聞事件的點擊量驚人,并引發了廣大網民的議論。這個新聞事件是個十分生動的案例,其快速傳播的事實充分的證明了,在大眾媒體時代,新聞事件的傳播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各種各樣的新聞話題和資訊等,都有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廣泛的傳播,而將公共新聞與大眾媒體相結合,將公共新聞運用到大眾媒體當中,也將給公共新聞的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公民可以通過多元化的網絡,自己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檢索自己感興趣的公共新聞和資訊,并進行瀏覽和觀看了解,人們不再受到傳統新聞傳播的載體和形式的限制,完全可以進行自由的參與公共事務,以及發表言論和建議,公共新聞運用到大眾媒體當中,能夠更大程度的推進民主化建設,讓公民能夠切身參與到公共事務當中去。
三、公共新聞的發展過程
回觀公共新聞的發展過程:
1、1999年~2004年:從簡單介紹面向社會但很少人給出回應到集中引介并且引發了關注。
2004年:我國對公共新聞更大力度的宣傳給社會群眾,人們也開始關注起來,這以后,公共新聞也開始成為我國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熱點探究題目
2、2005年~2006年:公共新聞在我國的研究探討成為了了引人注目的焦點。越發受到研究者和社會群眾的關注。
3、2006年至今: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
伴隨著民主化進程的深入貫徹和推進,社會主義國家各項改革都處在前沿的中國開始正式的進入到了一個充滿無數挑戰的社會轉型期中。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的產生,引發了群眾越發對公共事務的關注,雖然大部分人在金錢和名利的驅使下,已經形成了一種一己私利最為重要的慣性思維,但是公共意識仍然是社會存在的堅不可摧的基礎,公眾將隨著社會現狀的改變隨時作出保證整體利益最大化的舉措。在這種強大的背景下,加強"公共新聞"的傳播可以進一步發揮新聞大眾媒體的溝通和引領作用,從而能夠解決矛盾以及減少沖突。在某種意義上,公共新聞顯然是在政府與公民之間搭建了一座民主化的道路,給民意的傳達創造了一個極其便利的平臺,在此基礎上,把作為政府傳達者媒體手中的主動權交給到公民手中,給予他們參與公共決策的權力,讓公眾輿論在大眾媒體合理的引領之最終上升為合乎國家發展的共同意志,讓公眾輿論發揮出最有意義的價值。故此不難看出,不論是公眾意識的日益加強還是社會公共領域的日益壯大,都大幅度的提高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言論自由和建議自由,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這與公共新聞的核心不謀而合。
結束語:
公共新聞理論日趨發展壯大,在社會大背景下越來越明晰,將公共新聞理論運用到大眾媒體當中,能夠大幅度的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言論自由,也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這與公共新聞的核心不謀而合。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既能增強公共新聞傳播發展,又將推進社會民主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羅小華,曾萍.公共新聞與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定位[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06):174-176.
[2]李淦.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動關系分析[J].新聞傳播,2010(09):142.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州彌勒市彌勒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