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鵬
摘要:屯墾戍邊事關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是千古之策!歷代中央政府都重視發展在新疆的屯墾戍邊事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對歷代治理邊疆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集大成者。當前形勢下,研究屯墾戍邊,對兵團如何更好地履行職責使命、發揮特殊作用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疆;屯墾戍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新疆的屯墾戍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初創于西漢、發展于隋唐、鼎盛于清朝、民國時期,幾經波折,鮮有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運而生。兵團是我國歷代在新疆地區屯墾戍邊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是前無來者,后世也很難超越。
一、新疆歷史上的屯墾戍邊
(一)漢朝在西域的屯墾戍邊
西漢初年,百廢待興、經濟凋敝、國力甚弱,難以應對強大的匈奴騎兵。匈奴擊破月氏而向西域擴張,致使“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三)十六國皆已為匈奴”。公元前92年前后,日逐王設憧仆都尉,駐守焉耆、危須、尉犁等地,“賦稅諸國,取富給焉”。這危及漢朝的邊疆安寧和都城長安的安全。
公元前169年,晃錯向漢文帝上《募民實邊疏》。建議徙民實邊、屯墾戍邊,防御匈奴侵擾。晃錯明確指出“小人則小利,大人則大利”,以“駐守邊境,勸農發展”為最緊要的兩件事情。晃錯認為,屯墾戍邊不僅是利國利民、保衛邊防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利施后世,民稱圣明”的長治久安之策。桑弘羊向漢武帝奏疏,提出以“輪臺屯田”來滿足邊疆防御和軍馬糧草的需要。趙充國對屯墾戍邊做出‘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寇”的概括,細陳屯田的十二個好處。
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北益廣田至眩雷為塞”,派軍士數百進行屯戍。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在新疆創辦的屯墾戍邊事務。公元前101年,李廣利二伐大宛勝利后設使者校尉,率士卒數百,在輪臺、渠犁一帶屯田積谷,以供應往來使者。公元前77年,漢昭帝應鄯善王請求,始派司馬領軍赴伊循屯田,稍后設伊循都尉。公元前67年,漢軍在姑師王都交河屯田,不久設立戊己校尉,統一領導西域屯田事務。經過漢朝的不斷努力,將屯墾戍邊的事業發展到了天山南北。至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在新疆的屯墾戍邊已經形成西域都護、戊己校尉、各地曲侯、屯長四級管理體系。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新疆地區最高的軍政長官,也是兼管新疆屯田事務的最高屯官。
東漢,因國力不及西漢強盛,與匈奴爭奪西域力不從心,“三通三絕”,屯墾戍邊時辦時停,但仍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料記載,西漢自公元前105年至公元8年在新疆屯墾戍邊113年。東漢從公元73年至220年,在新疆屯墾戍邊147年。
(二)唐朝在西域的屯墾戍邊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旋即開始統一西域。在征戰突厥、吐谷渾取得階段性勝利后,西域30多個國家派出使者朝貢,表示臣屬。隋煬帝設西域校尉統管西域事務,并“于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河源四郡。滴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可見,隋朝主要在東疆地區開展屯墾戍邊,經營西域。
唐朝國勢強盛,在西域的屯墾戍邊,就規模、時間都遠遠超越前代,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前代所不能比擬的。公元630年9月,唐朝在招撫伊吾后,旋即在當地開展屯墾。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侯君集征高昌,旋即在吐魯番地區開展屯墾。公元648年,唐朝在西域設“安西四鎮”,并擴大了屯墾規模。公元658年,取得對突厥的絕對性勝利后,進一步擴大了屯墾規模。
唐朝在北疆的屯墾區主要有伊吾、庭州、輪臺和清海四地。武則天掌國時設立北庭都護府(公關702-790年),并駐扎大量軍隊,使庭州的屯墾進一步擴大,規模達到1.2萬人,屯田10萬畝。唐朝在南疆地區的屯墾以西州、焉耆、烏壘、龜茲、疏勒和于闐為中心,向外擴展。公元648年底,唐朝將安西都護府(公元640-791年)遷至龜茲,增強了對南疆屯墾戍邊事務的管理,鼎盛時駐屯軍萬余人,屯墾10萬畝。
唐朝在新疆的屯墾戍邊由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統一管理,不斷擴大,并設立之度營田使專門管理西域屯田事務,西域屯田出現繁榮局面。直到“安史之亂”,國力陡轉之直下,調西域軍赴關內勤王,自此再無力西顧。史料記載,從公元630年至791年唐朝在西域屯墾戍邊161年。
(三)清朝在新疆的屯墾戍邊
公元1644年,清軍人關,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政府繼承和發展了歷代中央政府主持的屯墾戍邊事業,使屯墾戍邊走向了鼎盛時期。
康熙帝率軍親征,徹底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于1716年令蘇爾德率部在新疆東部的哈密、巴里坤、木壘一帶屯墾戍邊。乾隆即位后,鄭重闡明了“墾田務農為政之本”,“勸科農桑”是地方“督撫第一要政”的理念。自1754年始,就派軍隊赴額爾齊斯河流域屯墾戍邊,“以所得之谷糧,備來往兵丁之用”。又于1758年,在辟展、魯克察克、吐魯番、托克遜、哈拉沙爾規度官墾,特納格、昌吉、羅克倫廣開兵屯。
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統一天山南北,乾隆皇帝宣稱“準噶爾蕩平,凡有舊游牧,皆我版圖”,并強調“武定功成,農政益舉”,把恢復生產、尤其是農業生產當做頭等大事。由東向西、由北而南,在全疆范圍內廣開屯田,推行“邊防與屯政相維”的方針,駐防軍隊每到一地,就興辦屯墾。
清朝實行積極的徙民屯田政策,先后組織軍屯、旗屯、犯屯、民屯、回屯、商屯等多種形式,由伊犁將軍、屯田大臣、總理屯田提督、屯鎮總兵等分級管理。對維護邊疆安寧起到了積極作用。1764年應伊犁將軍明瑞奏請,從盛京等地征調“精明能牧”的錫伯營官兵1018人,連同家屬3275人,赴伊犁屯墾戍邊。
道光咸豐時期,王朝積弊日顯,吏治敗壞、軍備松弛、財政空虛、民怨激起、國事不振、政局不穩。1831年,道光帝下旨:“先將西四地可種之閑地,招民開墾,有愿攜眷者聽之。……其防兵在戍既久,有自愿攜眷安家者,亦聽其便”。清末,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以后,更是主張實施在新疆屯墾戍邊,以固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