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薇
摘要:日本于1945年戰敗后致力于國家復興,在舉國努力下,日本經濟進入了世界罕見的高速發展期,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1955年到1973年的19年間,日本的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超過了10%,甚至達到了當時歐美國家的2-4倍。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的思想界對于日本社會的看法和態度,也從戰敗后的消極轉向了積極,希望能重新評價日本社會的聲音也越來越多。日本的思想家中,一位名為中根千枝的社會人類學家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重新評判了日本社會的構造和形態。她將構成社會集團的主要因素分為“資格”和“場所”,并提出了日本社會的實際性質是“縱向”性。
關鍵詞:中根千枝;資格;場所;縱向
一、衡量日本社會的新標準
自明治維新起,日本的思想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二戰戰時,國粹主義在日思想界占據主導地位。戰后一段時間,日本社會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進入了純粹吸收國外思想和制度的時期。在進入了60年代以后,日本逐漸擺脫了戰敗的陰影。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有學者認為日本不應只關注西方的思想和理論,而更應重新認識日本自身。這個時期,很多學者都嘗試重新認識日本的社會形態和特征。其中,中根千枝(以下簡稱中根)就認識一個社會的定位問題,以日本為例,完成了《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一書。
當今日本人廣泛承認日本社會是一種縱向社會。在中根提出這種“縱向社會”的概念之前,就已經有幾位學者提出這個概念了。而中根是將這種概念進行理論化的第一人。
中根之所以著手重新討論日本社會的本質形態,是由于現在研究日本社會的研究方法并不適用于日本。在中根之前,雖然已有許多國內外學者就日本的社會和文化進行了論述,但是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外乎以下兩種:第一、使用研究西歐社會得出的理論和模型來說明日本社會的種種現象;第二、挑出只有在日本發生的特定的社會現象(這種特定的現象基本上是和西方社會進行比較)進行論述,以此歸納出日本社會和文化的核心。
使用第一種方法的學者,往往會把只在日本有、在西歐卻沒有的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一律概括成“日本的后進性”或者是“封建殘余”——由于這種看法的實質其實是對西歐的自卑心理,因此并不能全面、客觀地分析日本社會。使用第二種方法的學者雖然強調本國的特色,但由于消極地使用西方的理論成果,因此在理論上缺乏足夠的支持。這兩種方法的共同點是以西歐為前提、或者以西歐為比較的對象來對日本社會進行分析。可是在將這樣的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和西歐完全不同的社會(比如日本)中的時候,并不能完全對應和解釋日本社會發生的獨特現象。并且由于社會是動態的、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因此需要時長修正暫時設定的模型。由此,中根認為在分析一個社會的時候,應當找出社會當中最不容易變化的部分——這就是社會人類學中所說的“社會構造”,并運用理論加以概括。
因此中根在此研究當中,致力于提出最適合丈量日本社會結構的標尺(即“社會構造”)
二、“資格”和“場所”
中根將由一定的個人組成的社會集團的構成要因,抽象地設定為兩種不同的原理——“資格”和“場所”。根據中根的考察,由于社會不同,資格和場所有時一方在職能上領先,有時兩者具有不相上下的職能。而這個只能的狀況同該社會人們的社會人士中的價值觀具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其中一個方面來考察該社會的結構。
“資格”是指個人在社會上一定的屬性。既有像姓氏和品性這樣每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屬性,也由像學歷和職業這樣個人后天獲得的屬性。并且由資格來劃分人的標準有很多。從經濟的面來說,可以將人劃分成資本家、工人、地主、佃農等;從生理上來說,將人分為男女老少也是從資格來劃分的一種形式。像這樣,用一種將個人與他人區別開來的屬性來區別集團的構成的時候,就可以說某個集團是通過“資格”來劃分的。
而與之相對,“通過場所來劃分”則是像通過一定的區域或者是一定的所屬單位來劃分一樣,不管個人的資格如何,而是通過確定一定的區域,來人為地將人們組成為一個集團。例如,A村地成員,B公司的職員,這樣的就是通過強調地域和場所的方法來劃分集團的“通過場所”的劃分方法。
中根指出,這種機能的成立,和每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觀有著十分緊密的相關性。并且我們能通過對于這種機能的認知來考察某個社會的構造。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考察這個社會是通過“資格”劃分還是通過“場所”劃分來明確社會的構造和國家的國民性。
中根表示印度是“資格”社會的典型例子。最能表現這一特點的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職業、身份決定的社會集團)。與之相反,日本的集團意識往往更放在場所構成的集團之中。
三、根據「場所」劃分的日本社會
日本人對外說明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時,喜歡首先表明自己工作的場所而不是資格(身份)。例如,他會首先說自己屬于A公司、S公司,而不是說自己是營銷人員還是工程師。這里強調的“場所”,也就是公司、大學這種界限,對于了解社會上的集團構成和集團意識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個人的身份本身卻成了次要的問題。
這種集團意識也表現在日本人使用的下述說法上。他們把自己所屬的單位、公司或政府機構、學校等說成“我家的”,把對方的單位稱作“府上的”。
并且,這一點也可以通過日本的“家”制度進行說明。中根指出,和中國不同,構成“家”的最基本的因素,不是繼承家庭的長子夫婦和其雙親老夫婦一起生活的形式,也不是所謂存在家長權這一權力結構,而是指生活共同體。也就是說,“家”不是由于相同學院的人構成的集團,而是在“家”這個場所中生活的人構成的集團。所以,與嫁到他人家去的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女兒、姐妹相比,外來的妻子、兒媳具有無法相比的重要性。因此日本不僅會歡迎和自己完全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作為自家的后繼者,自家的幫工和下屬也可以堂堂正正地作為家里的一員,和原本家族的成員享受同樣的待遇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也是日本社會重視“場所”的一個重要的表現。
中世紀有一種“家族鄉黨”的集團。用這種說法所表現的構成集團的方式,充分反映了按場所形成集團的方式。“鄉黨”是指家臣、下屬的意思。“家族鄉黨”不是把同血緣者和鄉黨分開,而是讓家族和鄉黨抱成一團構成一個社會集團。這正是日本式家庭的體現。“家”不同于“同一血緣”,而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這一圈子來構成的一個場所。
四、“場所”社會的影響
根據確定的圈子以共同的場所為基礎構成的社會集團,包含有不同身份的人。要讓這樣一些由不同身份的人組成的集團具有強大職能時,就必須講究用某種方法培養出集團的凝聚力。
按照共同的身份組成集團時,由于其性質相同,即使不采取什么措施也能組成集團,集團自身也有明確的排他性。而不具有相同性質的人按場所組成集團時,其自身不具有構成社會集團的條件。為了進一步強化這個圈子,使其作為集團的作用更強,具體來說有兩種做法:一是推動這個圈子里的成員使其具有整體感,另一個是建立一個內部組織,把集團內的各個人聯系起來,鞏固這個集團。
(一)助長了整體感和孤立性的雇傭關系
使用了上述方法的公司將職員變成了企業這個家庭的一員。它用終身雇傭制把以工作崗位為中心的職工構成一個封閉的社會集團。就像“全包式”這個名稱做說的,除了工作,公司的職能還涉及職工的私生活,直到家屬,至從公司宿舍生活、職工家屬聯誼會、結婚、生育、以及其他賀禮撫恤金的制度等都能看出。
像這樣,成為了“大家族”的公司,在情感上全面地強調每個人都呢個參與到集團中來,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世界,也就形成了強烈地孤立性。也就是說,在這種社會組織里,社會越是穩定,同類意識便越發淡薄,另一方面便從正面提出了“自家人”和“外人”這種差別意識。
生活在資格社會里的人,會不自覺的被同一資格這種網絡與他人連接起來。因此和不相識的人也能正常的進行交流。與此相對,在日本,這種資格的網絡難以發揮它的作用。
筆者認為,這并不是日本獨有的特點,在中國的公司,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結婚生產的祝賀禮金。在公司職員結婚的時候,他的頂頭上司擔任其證婚人這種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
一個有了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會把孩子帶到自己的職場,讓他見自己的同事,這種現象十分常見。有些公司為了集團更加有凝聚力,甚至會用獎金的形式,讓自己公司的職員,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如此,中國的公司也非常強調一體感和凝聚力。
(二)直接接觸式的人際關系
為了克服集團成員有差異性而帶來的不穩定性,必須經常發揚集團意識,由于這些活動大多是訴諸于情感,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就是必須的,為了使其熱情不減退,就必須保持接觸。
實際上,日本社會里人際關系作用的大小,常常是和實際接觸的長短深淺成正比的,而正是這個因素往往成為決定個人在集團地位中的重要因素,在日本的任何集團里,新加人者總是處在這種關系的最下層,這是因為接觸的時間最短,年功序列制的基礎也在于此。
年功序列制是根據連續工齡多少來確定職員的職位和工資體系的明確制度。即使沒有形成這樣的制度,在日本的任何,領域的社會集團里,加入后的年數,經常對一個人在該集團內的個人位置發言權,核心是權力都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個人和集團成員的實際接觸時間的長短,本身成了個人的社會資本。
在有資格劃分的社會里,由于同一個人可以擁有許多資格,因此,可以通過一個人所屬的許多資格使其所屬于多個不同的集團。比如中國人就經常把自己放在許多集團之中,不如說,比起只屬于一個集團,讓自己屬于更多的集團,會讓人更覺得安心。因此中國的人際關系是橫向連結的人際關系。
而由于日本是由場所劃分的社會,因此走出這個場所就相當于,被排除在了集團之外,所以,一個人同時與兩個以上的場所是幾乎不可能。這些原因促使了日本式集團的整體感和孤立感,也將日本人的人際關系和日本社會集團的構成往單一、縱向的方向推進。
五、結語
本稿以中根千枝的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一書為基礎分析了社會集團的構成要素,資格和場所的含義。并且淺析了,由于這種社會形態所派生出日本集團的特性和日本人的國民性格。但不僅是日本,其他國家的社會也可以分為有資格構成和由場所構成的集團,因此,將這個理論運用于其他國家對研究外國社會來說也很有價值。
參考文獻
[1]中根千枝.『タテ社會の人間關係—単一社會の理論—』[M].講談社現代新書,2016.
[2]門倉正美.「「日本人論」考--中根千枝「タテ社會論]批判」(『山口大學教養部紀要人文科學篇』,1990(24).
[3]渡辺一衡.「「日本タテ社會論研究」批判」[J].『思想の科學 第7次』,1986(72).
[4]上坂冬子.「中根千枝著「タテ社會の人間関係」--日本人の生き生きとした社會人類學的考察引(『現代の眼8』,1967(06).
[5]相沢久.「日本社會のタテ社會性じついて--日本の政治社會と日本人の一研究」(『上智法學論集17』,19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