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虹玨
摘要:在當代中國,恐怕沒有哪個詞比“發展”使用頻率更高了。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后發國家,“發展”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正當時,也意味著古老的中國還擁有蓬勃向上、煥發生機的各種可能性。如果我們梳理中國近代史,會發現不同時期的發展觀猶如現代化旅程中的風向標,導引著國人不斷嘗試、探索,尋找適合國情的現代化模式和路徑,曲折前進??疾彀l展觀的演變,可以清晰看出當代中國的發展軌跡,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歷史意蘊和當下的內涵。
關鍵詞:發展;發展觀;科學發展觀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不僅經歷了劇烈的社會變遷,其社會發展觀也歷久彌新,引入深思??疾飚敶袊l展觀的形成歷程,可以清晰看出當代中國“窮則思變,變則通”的發展軌跡,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歷史意蘊和當下的內涵。
一、從法先王到歷史進化論:傳統發展觀的演變
(一)傳統發展觀
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關于發展的涵義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最能體現中國傳統“變”的觀念的《周易》為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貫穿《周易》的核心思想。從最原初的乾卦開始,易經六十四卦看似復雜的變化,其實都在傳遞一個基本的信息,即“窮則變,變則通”,不存在永恒不變的人與事?!吨芤住返淖髡邚娬{,變化不是隨意的,而是沿著一定的軌跡,是連續的,而不是斷裂的?!吨芤住分袠O為強調六爻變化的秩序和漸進性,主張在連綿不斷的小的變革中帶來大的改變,而且這個過程是無止境的,易經的最后一卦是未濟卦,很能說明問題。一個事物在連綿不斷的演變中最終“化”,一個全新的事物(局面)就會出現,即所謂革命。不過,在《周易》中,革命只是指朝代更替,體現天道的人倫綱常始終不變?!吨芤住返乃枷牒髞斫浻煽鬃拥恼砗椭匦玛U釋,演化成儒家的“道統”觀念:無論怎樣變化,文化的核心內容不能改變,此即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含義。傳統發展觀強調變化的接續性,這使得傳統得以延續,變革有章可循。但另一方面,由于過分推崇堯舜之道,導致這一發展觀最終陷入法先王的僵化局面。
(二)歷史進化論
近代發展觀的演變是從嚴復翻譯《天演論》開始的。嚴復指出,東方文明不敵西方文明,其根本點就是拘泥舊法,崇古非今,正是這種朝后看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歷史觀,阻礙了社會變革,使中國的發展遠遠落后于時代的步伐。嚴復認為西方社會崇尚今勝于昔的進化論歷史觀,主張物競天擇的處世之道,因而不斷求變以自存,整個社會始終保持了旺盛的活力,生機勃勃。他主張國人應以進化論替代今不如昔的歷史觀,才能改變落后挨打的局面。
但近代引進的進化論思想強調的是異質替代,突出新與舊的質的差異性,而不是新舊的連貫性,這意味著新舊之間很可能是一場激烈的較量,而且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被簡單還原為生物性的“新陳代謝”,在貌似清晰的合規律的運動中,其實具備了機械呆板的特質。當康有為接受進化論思想,為維新派造勢時,新與舊的斷裂已經非常明顯。
20世紀初期,新文化運動將這一新舊二分法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思維定勢。當時像陳獨秀、昊虞、魯迅、胡適、蔡元培等代表人物,雖然在言辭表述上有所差別,但都認定現代化源自西方的價值觀念,奉行不破不立原則,將傳統與現代當成水火不容的對立兩極,對傳統持決絕的否定態度,以為革命就是同中國過往的一切決裂。這樣一種拋開過程,只要結果的發展觀雖然一時具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卻與實際不符,不能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實質性的改觀。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發展觀
(一)毛澤東的發展觀
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奠基者,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論斷和對中國社會現實狀況的準確判斷,創造性提出新民主主義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發展觀,回答了像中國這樣后發展國家如何在較短時間內跨越不同歷史階段,縮短現代化進程的實踐難題。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運用中國傳統的矛盾思想解讀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通過對矛盾特殊性的詳細解讀,突出強調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對建國初期中國社會各類矛盾進行了詳細解讀,提出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區分標準以及處理方式,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內涵。
(二)鄧小平的發展觀
鄧小平的發展觀首先基于當代世界格局的新判斷。2o世紀70、80年代,冷戰局面逐漸被打破,世界政治格局出現新的變化,經濟發展和科技研發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的強大助推力。鄧小平據此提出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對外一定要實行開放的政策,充分依靠對外合作的機會,對內要實行民主,以解放生產力為目標,充分調動人們的聰明才智。鄧小平深知和平穩定的環境來之不易,相比較毛澤東的斗爭哲學,他更強調穩定和和諧,更注重發展的漸進性,強調發展的過程性。
為了確保改革的成功,鄧小平主張可以采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的辦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采取了分階段分地區分層次的穩步發展策略,這個思想既體現了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終極目標的基本內涵,又兼顧到中國現有的經濟不平衡的狀態。從鄧小平時代開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了比較清晰的發展思路,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為后來的科學發展觀的推出做了理論和實踐上的鋪墊。
(三)科學發展觀
進入新世紀,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長期積累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突出,如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人與自然發展的不平衡、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平衡等。而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的不斷變化,也要求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對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總結反饋。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錦濤在江西考察工作時,使用了“科學發展觀”概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概念,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進一步全面體現和闡發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位一體的發展布局則凸顯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特征,體現了國人對“發展”的全新解讀,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核,五個文明的建設則是以物質文明為根基,克服以往工業革命的局限,社會生活全方位的協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發展觀的發展新思路。
三、結語
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破解“中國向何處去”的發展難題苦苦求索,歷經曲折,最終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形成了獨具民族魅力的發展理念,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探索永無止境。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p>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