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碩
摘要:若是群體是社會發展中必可避免的一種社會群體,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發展落后,處于社會的底層。弱勢群體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穩定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做好弱勢群體的相關工作至關重要。文章分析了弱勢群體的成因,研究弱勢群體對于社會造成的影響,并探究弱勢群體問題的有效應對措施。
關鍵詞:弱勢群體;社會穩定;影響
一、弱勢群體成因
(一)客觀因素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人因為先天不足在成長和發展中落于人后,成為弱勢群體。這類人群中有先天的身體上殘缺的、精神上有疾病的,這類人群往往不能和正常人一樣接受教育、培訓和學習,他們發展先天不足,當然也有一些人在生活中遭遇了不測,造成后天的身體上的疾病和缺陷,也會導致他們是去生存能力,成為弱勢群體。還要有一些婦女、老人、小孩等,也可能因為一些原因成為弱勢群體。這是弱勢群體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自身不足的問題是很難彌補的,只能對他們開展幫扶和關愛。
(二)現實因素
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一些地區因為條件限制,經濟發展落后,例如,在弱勢群體中,有絕大部分的弱勢群體來源于農村,他們受到地理因素、交通因素以及經濟發展因素等共同制約,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發展指導,跟不上時代發展節奏,自身具備的技能和知識較少,導致他們也淪為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普遍特點是:受教育程度低、技能缺乏、經驗不足,他們中有很多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沒有,有些人更是好吃懶做,認為國家對于弱勢群體會給予一定的照顧,反而促成了他們懶惰的性格養成,進一步加劇了弱勢群體的弱點。
二、弱勢群體對于社會造成的影響
(一)拖慢社會進步和發展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因為這些弱勢群體難以發揮有效助力,因此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率,影響社會發展質量和水平。他們中一些人往往無法創造社會價值,推動社會發展,但是還需要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這對于社會發展進步是不利的。
(二)影響社會治安和穩定
一些弱勢群體因為處于社會底層,有些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有有效得到解決,長期發展下來,一些弱勢群體對于社會可能會抱有憎恨和抱怨的心理,為了生存或者是快速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危機其他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利益。據統計,在一些農村和山區的犯罪案件中,弱勢群體的犯罪幾率明顯要高于普通群眾,他們往往受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而一旦嘗到甜頭,可能會誘使他們犯下更大的錯誤,危害更多的人群。這對于社會穩定發展是不利的,也會造成社會治安混亂,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弱勢群體問題的有效應對措施
(一)做好清查工作,完善幫扶工作
各地要做好弱勢群體幫扶工作,必須要重點對于那些缺乏工作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弱勢群體進行調查摸底。全面排查轄區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特困家庭等弱勢群體,通過民政工作人員入戶核實,對困難群眾家庭詳細摸底,建立幫扶臺賬。尤其是特困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及時掌握他們的生活狀況。做好摸底工作后要積極開展結對幫扶。建立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機關黨員干部每人聯系相應數量的困難群眾,每月走訪,及時了解村情民意,發放幫扶聯系卡,點對點、面對面地為群眾提供多元化服務。通過摸底調查,及時掌握弱勢群體的需求動向,為他們提供關愛和服務,體現社會公平。
(二)強化監督檢查,做好政策落實
國家對于弱勢群體制定了一定的幫扶計劃和優惠補助政策,對此,必須要抓好有關弱勢群體各項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把有關弱勢群體的政策落實情況作為檢查的內容,紀檢監察機關每年都突出幾項重點進行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并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認真整改。要組織開展對涉及弱勢群體低保工作的監督檢查。積極受理群眾反映低保問題的案件。同時,堅持投訴處理與整改相結合的原則,針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并組織召開專題會議,促進政策落實,為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奠定基礎。
(三)積極開展培訓教育,提升弱勢群體自身能力
為解決一部分有工作能力的就業問題,提升他們的謀生技能,相關部門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等接納下崗失業人員。積極開發后勤服務等公益性崗位,重點安置“零就業家庭”等就業困難對象。舉辦人員專場招聘活動,解決大齡人員就業難題。積極協調國有企業通過改制、租賃等方式,使一批原企業下崗失業人員重返就業崗位。還可以通過開展培訓拓展就業空間,針對就業困難職工家庭和失業農民工,該鎮以人社所和工會為平臺,以職業介紹機構和就業培訓機構為依托,開展“陽光培訓”,采取創業幫扶帶動一批、本地企業吸收一批、外出務工輸出一批、政策鼓勵扶持一批等舉措,扎實做好農民創業、就業工作,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同培訓教育,切實提升弱勢群體自身謀生能力,降低弱勢群體比例,促進他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四、結語
弱勢群體是不同忽視的社會現象,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在生活中也要關愛弱勢群體,落實志愿者服務活動,積極開展弱勢群體的幫扶,用愛來溫暖他們,讓弱勢群體也能感受到溫暖和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嶸均.“技術索權”視角下信息弱勢體公共服務供給的偏狹性及其治理[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6):123-130.
[2]季慶輝,薛宇,薛勇,顏玉.弱勢群體家庭大學生分析及“雙創”人才培養——以地方綜合性大學弱勢群體家庭大學生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1):171-172.
[3]盛國敏.弱勢金融消費者群體權益保護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農行滁州分行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8(03):43-45.
[4]凌迎兵,徐玉潔,岳中剛.“社會網絡”能否弱化弱勢群體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來自X市殘疾人的經驗證據[J].人口與社會,2018,34(01):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