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彬
摘 要:一般的育兒書都是越讀越窄,讀到最后,好像這個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科學地給孩子喂飯、換尿布,哄孩子睡覺。但《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卻讓人越讀越開闊。本文就對《園丁與木匠》的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園丁與木匠;育兒;兒童
這本書的作者艾莉森·戈普尼克,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教授,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學者。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說: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為人父母,是園丁種花,本質是愛;這種愛的目的,是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環境,使孩子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首先,那些中產階級父母萬分糾結的育兒技巧,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這些育兒技巧的細節對于孩子的長遠發展有任何的影響。那么,這說明父母的養育不重要嗎?不,當然不。很多科學證據同時顯示,是否擁有一對性格溫暖、關愛孩子的父母,對一個孩子的人生影響巨大。所以,并不是父母不重要,而是中產階級父母糾結的那些育兒技巧不重要。
聽到這,你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難道你那些育兒書都白看了,孩子的早教班都白上了嗎?為了解釋你的疑惑,作者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園丁。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其實這句話背后有一個很深刻的原因:真正的園丁在種東西的時候,不是想著要種出最大的西紅柿,或者最美的蘭花,他創造的是一個生態系統,各種植物可以在里面共同生長,只要你保證土壤豐饒、空間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種你預料不到的方式自行應對環境的變化。
剛才我已經先把這本書的主要結論給你講出來了,也就是說做父母不能做木匠,而要做園丁。那么作者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下面我們就進入本書的具體解讀。
一 童年的進化
人類的大腦在剛出生的那幾年里非常活躍。大人的大腦也消耗大量的卡路里,有時候你坐著什么都不干,也有20%的卡路里流向大腦,而孩子在四歲以前,66%的卡路里都走向大腦,比其他任何時期都多。事實上,為了彌補大腦如此巨大的消耗,這段時期的孩子不得不減緩身體的發育。
童年都是亂糟糟的,而亂糟糟恰恰是童年對進化的貢獻。所以,回到我們開篇提到的“園丁與木匠”這個主題:作為父母,如果你以木匠的思維來養育一個孩子,而且成功地實現了木匠的藍圖,制造出一大堆一模一樣的聰明、成功、幸福的孩子,那你也就徹底破壞了童年的意義。
二 愛的進化
戈普尼克說,為人父母不是工作,而是愛。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呢?除了說“我愛我的孩子”之外,關于這份愛,我們還能深究些什么呢?對此,作者給出解釋,人類對孩子的愛是獨特的,由一段獨特的進化歷史所塑造,并且影響了人類許多其他的情感與關系,比如夫妻之間的愛、祖輩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社群之間的愛。
總結一下這部分內容,在人類社會中,孩子漫長的未成熟期得到了母親、父親、祖父母甚至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的慷慨支持。孩子是某種特定的長期承諾最純粹的例子。這種關系的關鍵是關愛和照顧的行為本身。正是這種承諾保證了孩子擁有一個長期的受保護的未成熟期。
三 孩子是怎么學習的
戈普尼克認為,在理解真實世界,包括人的層面,兒童的思維方式類似于科學家:觀察、假設、推理、實驗、求證,從而了解世界的因果關系,并對這個世界的可能性保持足夠的開放態度。根據她的研究,兒童很早就懂得揣摩母親的心意,并根據對方的回應發展出“內在運作模式”。
作者認為,發現世界的真相,也就是理論,與創造新世界,也就是想象,這兩種根本能力共同構成了人類最重要的進化優勢。這兩種能力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理論告訴我們什么是真的,而且告訴我們什么是可能的,以及怎么能夠到達那個可能性;當兒童學習和想象的時候,他們是在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新的可能性。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專心致力于學習這世界上的一切,以及想象這個世界還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等到長大成人,我們就把自己學到的和想象出來的付諸實際。童年,是一段被父母之愛保護著,專門用于學習、游戲與想象的時光,因此被賦予了深刻的意義。因為它的存在,人類跳脫了進化的限制,而擁有了生生不息的創造和發明能力。所以,父母之愛的本質從來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關系,一種特殊的愛的關系。
所以,身為父母,不該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打造一個孩子,而要像一個園丁那樣工作。父母要創造的是一個生態系統,只要保證土壤富饒、空間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種你預料不到的方式自行應對環境的變化。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人類童年的全部意義所在,而父母的責任是創造和保護這種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張蓓.中日家庭教育比較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6):190-191.
[2]陳利.《園丁與木匠》(第五章)翻譯報告[D].河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