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旺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的核心點在于經濟結構的調整,這是現代化經濟發展與改革的基本要點,同時供給側含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和國家在構建經濟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必然導向,也是適應和引領現代化經濟發展新方向、新內容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預案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于體制機制上的創新。現階段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在于各個體制機制難以與現階段經濟發展要求相融合,所以黨和國家一直在強調:“要注重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等問題”,而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發展則需要針對實際的情況,系統性地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等。
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思想
其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調整是黨和國家深入推進經濟現代化發展的一線工程,所以它的指導思想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等;同時作為廣東地區經濟發展改革的試點,要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決策部署,系統性地推進廣東地區經濟發展。
其二,供給側改革的提出,首先是重新定位了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關系和結構,同時它引導的是政府部門要同時利用不同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和干預經濟發展的思路,而從這一角度可以看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制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時,從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角度剖析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結構性的問題。
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點分析
從黨和國家制定的經濟路線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上來看,筆者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應該包含“短期性調控”和“長期性發展”兩個方面,其中連接兩者的是制度的創新和目標創新亮點,由具體的思想理論做指導,深刻理解時代背景和把握時代要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內在需求。
短期性調控方面應該針對當地的實際環境進行客觀化的分析,如廣東地區經濟的發展要主動清理“僵尸”企業,通過創新引領主動調整供給端達到引領需求端的目標,形成“供需平衡”的理想狀態。
長期性發展,則表現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指導,深入領悟中國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國際形勢下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以及中國經濟的基礎性質,形成綜合化的供給側調整機制。
三 尋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口和著力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調整要著力尋找相關內容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以改革試點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基本導向,堅決用好“三區一降一補”,包括政務、經濟、法律等調控手段手段,著力解決經濟改革的重點問題,堅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是要轉變當前的發展方式,以調整結構內容為問題導向,鎖定高端行業的發展,推動科技手段以及現代化技術的應用。當前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廣東省管轄的一線發展城市和供給側重點實驗城市就應更加注重培育高成長性、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環境復雜,我們越是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現階段改革開放已經進入關鍵的轉型時期,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以及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所以我們必須將自主創新建設作為突破口之一,在學習的路上憑著自主創新的能力將“短板”變成“潛力板”,堅定“四個自信”,樹牢“四個意識”,持續深入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的要求,以深化廣東省重點領域的改革。
最后,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突破口應落實到思想建設這一要素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充滿魅力,最突出的是蘊含其中的經世濟民情懷。這種情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從提出新發展理念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推動高質量發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對應著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實質,著力點的分析在于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應該具體做到哪幾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具體圍繞的是對經濟結構制度性問題的調整進行深化改革,它與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落實發展新理念、新常態是相互融通的。在具體的工作流程中包含: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六個方面的問題,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又相互響應的關系,所以需要通過具體的調整來針對性地解決。
1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調整被列為第一條,因為它所起到的是帶動整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作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使傳統產業結構過渡到現代化高產能、低消耗的產業模式,其目標是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創新,為加快科技體制改革,為新型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2區域結構
區域性結構問題的設定主要是針對區域內人口分配的不合理性進行深化改革,它同時關系到人口制度、城鄉規劃發展等眾多方面,而區域性改革問題的導向同時也具有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合理、不協調的特性,其中“政務特權”問題最為突出,直接影響了區域經濟狀況。
3投入結構
投入結構調整的重點是轉變當前經濟發展過于依賴傳統行業的模式,注重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的模式,最終形成創新發展、科學發展的模式。
4排放結構
排放結構的調整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素,之所以將排放結構調整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要求中,是因為中國排放結構中多以廢水、二氧化碳排放為主,最終導致的是資源環境問題較重。
5動力結構
動力結構的調整是為了轉變傳統過于依賴“三駕馬車”的模式,應該對宏觀經濟的調控進行系統規劃,形成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對應著改革、轉型、創新)“三大發動機”,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項目轉型、創新機制發展的方式依據本土實際情況,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拉動經濟發展的內需。
6支配結構
支配結構的調整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統一化發展的重點項目。就中國目前的收入支配形式來看,城鄉差距較大,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文化的投資占比上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等具有重要意義。
四 廣東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未來展望
中國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等都是以中國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改革模式,通過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的瘦身以及保護國內消費市場。具體狀況受到宏觀政策的影響。筆者以2019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的國務院工作報告為基點系數展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未來展望。
(一)在李克強總理對2018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報告中我們可以得知,2018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今后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將持續擴大創新能力和宏觀調控的影響力,針對稅務改革、社會保障改革等問題繼續深化其中的改革核心,注重廣東地區市場經濟內外部的經濟概況,量化任務和細化任務,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供給側改革,就是生產端的改革,經濟主要是生產和消費,生產對應的就是供給,也就是對于生產端的改革。中國的結構性調整,也就是去產能、去庫存的主要目的實際是中國經濟的減肥瘦身,也就是消化前一個經濟循環的不良反應,所以未來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將激活市場主體動力,優化市場經濟環境,對市場配置、市場監管管理要注重強調政府部門與民眾間的關系,以改革推動降低涉企收費,保障穩定發展。
(三)創新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的腳步不動搖,最終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轉型具有重要價值意義。從李克強總理的重要講話中可以得知,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研發應用,培育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等是現階段科技創新的核心。
(四)優化廣東區域化發展和生態建設發展。區域化發展和生態建設發展雖然是兩個方面但是在具體工作中兩者會有很多交集,首先一點是解決區域化不協調、不充分的發展關系,持續深化廣東省委所制定的“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堅持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同時在具體的管理與治理中應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保障生態文明發展,以政府的職能轉變當前排放結構體制,加大資金投入是綜合化環保的核心點。
(五)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和堅持對外開放,兩者的未來展望就是要廣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始終堅持市場化經濟機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兩個方面,總體性地解決總體發展中經濟風險所帶來的影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堅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將廣東地區沿海貿易區的功能實現到最大化。
綜上所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階段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一定要結合改革試點的實際情況,系統性地調整和轉變,優化總體結構,創造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和新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星磊.不斷將執行“供給側”改革向縱深推進[N].人民法院報,2019-03-09(002).
[2]胡遲.深化供給側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N].中國經濟時報,2019-03-01(007).
[3]何雁飛.供給側改革長期目標下廣東經濟的發展新路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8(32):29-30.
[4]尤彧聰,易露霞.基于“供給側改革”與創新驅動的廣東出口貿易模型研究[J].中國市場,2017(1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