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亞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發生了巨大變革,不但要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使之能夠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三觀。本文將論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徑,從而促進語文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確保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取向;實現途徑
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應該明確自己身上肩負的重任,將“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思維,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促使學生形成遵紀守法的意識,真誠待人、對生活抱以感恩的心態,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等等。在此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學將更具實效性,教學目標也能順利實現。這就是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滲透的關鍵意義所在,對于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大有助益,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高度重視。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中都比較重視德育教育,這是因為德育教育的實施有利于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使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加端正,學習積極性更高,還能學以致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我們的生活改造得更加美好,使整個社會都充滿著正能量。這樣一來,學生會真正成為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棟梁之才。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著以下幾點重要意義。
首先,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我國古代和當代著名文學家創作的優秀文章,不少文章中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愛國之情,在語文教學中帶領學生感悟這種真切的情感,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內涵,又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學生將以身為中華兒女而驕傲,他們建設祖國的愿望也會愈發迫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為之不遠。其次,小學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的思想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作為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對學生成長產生巨大影響的教師,應該加強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融合,善于抓住教學契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鼓勵學生主動向那些道德模范學習,同時嚴格要求自己,避免出現失德行為,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將會得到協同發展,語文課堂也會成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充分發揮對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途徑
為了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教師應該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新奇的學習體驗,觸發他們的道德關注,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還要在備課中反復推敲,選擇更有價值的德育教育素材,以展現德育教育功能,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也能得到明顯的強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在漢字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只有認識大量的漢字,會讀會寫,知道漢字的具體含義,學生才能獨立進行閱讀和寫作,從而更好地領略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在漢字中有褒義詞和貶義詞,前者象征著真善美,后者則代表著假丑惡,教師應該傳授學生漢字的正確使用方法,讓學生能夠運用漢字來傳情達意,知道在什么樣的條件下使用褒義詞和貶義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水平。比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們認識到了雷鋒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教師可以將相關詞匯普及給學生,或者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生活中有哪些人有著類似的品質,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就會埋下奉獻的種子,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也會伸出援助之手,班級氛圍將變得非常融洽、和睦[1]。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通常情況下,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是借助閱讀教學來實現的,教師可以將課文內涵予以進一步的深化,用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質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向其學習,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更加明確,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也會煥發出無與倫比的熱情。例如在教學《司馬光》時,教師可以將司馬光救人的過程用多媒體播放出來,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司馬光身上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2]。伴隨著視頻的播放學生的心靈會受到強烈的震撼,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司馬光遇到突發狀況不會手足無措,而是會沉著勇敢地救人,與他相比自己有著非常多的不足之處,司馬光身上的高尚品質非常值得學習。學生就會以司馬光為榜樣,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爭取運用所學知識來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類挑戰。
三 結語
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積極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在漢字教學、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能夠得到思想的熏陶,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1]王麗.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
[2]雪靜.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踐思考[J].亞太教育,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