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金迪
摘 要:本文通過深入分析金融和實體經濟關系,探討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路徑,大力完善法律法規打破金融壟斷、進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調整金融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切實保障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有效性。
關鍵詞:金融; 實體經濟;關系;發展
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實體經濟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對國家穩定和提高綜合競爭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的產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的發展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金融的本質是為實體經濟服務
一、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1.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
社會分工的出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剩余價值,進而為了進行商品交換產生了信用與貨幣,即最早的金融形態。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不斷進步,從支付功能到資源配置,再到財富分配、風險規避和宏觀調控等。隨著實體經濟需求增多,金融創新也逐漸增多,金融體制逐漸完善;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認為金融利潤來源于實體經濟。利潤來源于剩余價值,雖然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但金融資本沒有產生凝結人類勞動的剩余價值,只有實體經濟的產業資本產生剩余價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認為實體經濟為金融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否則金融將無法發展和完善。
2.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金融支持
金融本質功能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金融既可以對資本進行集聚以擴大資本再投資,提高資本利用率,也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金流向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產業,提高資本價值和使用效率;金融能有效降低風險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金融在進行資源配置時,可以將風險合理配置到能力更強的產業部門,更有效的規避風險。金融在為實體經濟進行資本融通時,將風險分散給投資者共同承擔,減低了實經濟本身所承擔的風險。金融機構利用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契約對實體經濟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結構調整,政府不僅通過金融手段將政策傳導給實體經濟,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還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引導,進行經濟調控。
3.金融與實體經濟是互為因果關系
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只要實體經濟基礎不牢,產業機構不合理,金融體制不完善,金融監管不夠嚴格,金融資本就會對產業資本產生擠出效應,導致實體經濟逐漸萎縮,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情況就會越發嚴重。因此,未來宏觀政策重點要“做強實體經濟,做實金融”。通過提高實體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讓實體經濟獲得高水平的資本回報,才能將錯配的資源回歸實體經濟,實現從“脫實向虛” 向“脫虛向實” 轉變。
二、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1、完善有關政策法規,維護實體經濟利益
在自由市場機制作用下,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合理分配,各部門資本都能夠獲得平均利潤,但是現實中金融資本利潤高于產業資本利潤,甚至獲得壟斷利潤。其原因是金融資本位于產業鏈高端,金融擠占實體經濟利益,因此要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以維護實體經濟利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要完善《壟斷法規》,打破金融壟斷,建立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利潤平均化。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維護產業資本利益。明確規范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權限,保障股東合法權益。對實體經濟資本轉移提交股東大會嚴格審批。三是在產業政策上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產業政策保護勞動者權益和實體經濟利益,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各行業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平均利潤率。
2、進行實體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吸引金融資本能力
當前,由于我國實體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足和產能過?,F象突出等原因,導致其生產效率低下,收益遠遠低于虛擬經濟,是資本脫實向虛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體經濟只有進行轉型升級,不斷的發展,才能提高自身利潤率,以吸引更多金融資本為其服務。主要從供給側方面著手: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二是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獲得在新一輪產業和科技革命中經濟增長優勢,實現經濟增長多元支持。三是大力化解產能過剩,優化資源配置,改善要素供給質量,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3、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
進行金融體制改革應緊緊圍繞供給側改革進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合理優化金融體系,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有效供給。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繼續深化銀行體制改革。大力發展中小銀行,構建梯度合理、結構平衡的銀行體系,為不同層次的企業提供充足資金和有效服務。優化銀行信貸投資方向,完善金融供給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二是構建功能完善的資本市場。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優化實體經濟融資結構,主要包括擴大創業板和中小板的市場規模,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深化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改革,讓資本市場有效供給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三是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為了使金融更好的為實體經濟服務,克服金融監管短板和防止金融監管套利,建立金融監管統籌協調機制、健全風險監測和早期預警機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體系和金融監管規則,使一行三會進行統籌協調監管,防范金融風險和監管套利,守住不發生金融系統風險底線。
4、調整金融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相互匹配,不能超過為實體經濟服務界限,二者必須協調發展、相互統一。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關注金融資本總量規模,保持經濟發展平衡。關注金融總量規模,重點關注金融衍生品總量,防范泡沫經濟和資產縮水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保持金融與實體經濟平衡發展。二是控制金融發展速度,維持金融增速的穩定,保持合理的信貸規模和貨幣供給量。明確股票市場增速目標,發展債券市場,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合理有效控制和發展衍生品市場,使其保持合理增速水平。三是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增強有效供給。在加強金融監管的基礎上,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有資本壟斷,發揮民間資本積極作用,提高金融資本效率,優化金融資本結構。在銀行、保險和證券等傳統金融為主的基礎上,利用科技進步發展第三方支付和股權眾籌等普惠金融業態,優化金融業態結構。不斷進行金融有效創新,優化金融產品結構,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滿足實體經濟金融多樣化的需求。
三、結語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在當前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時期,大量資本投入虛擬經濟,金融與實體經濟不協調顯現明顯。根據馬克思產融關系理論,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和實體經濟是互融共生的統一整體。要正確理解金融和實體經濟關系,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金融市場制度建設、調整金融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進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等措施,切實保障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立杰.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J].中國金融,2017(10)
[2]王仲璃.金融應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J].銀行家,2017(7)
[3]邱兆祥,王樹云.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協調發展研究[J].理論探索,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