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一個孩子的成長狀況是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從家庭因素來看,有的家長忽視自身作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師"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們湖涂認識多,偏頗看法多,放任自流多。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而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分說的。
背景:
有個叫凌凌的孩子,她走路的時候踉踉蹌蹌,由于她大小便沒有規律,導致她每天至少尿濕褲子五六次,于是她奶奶就讓她從小班開始每天包著紙尿布上學。期間,老師也做個過努力,但收效甚微。
中班時,我擔任了凌凌這個班的班主任,看著凌凌繼續包著紙尿布上學,智力和身體等各方面都存在發育遲緩的問題,存在停滯不前的發展現狀,身為母親的我既心疼、又心急,為了更好地幫助凌凌改善現狀,我決定上門家訪“一探虛實”。
1.“圈養”現象
“錢老師,她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去外地了,這孩子是我們老夫妻兩個拉扯大的。你看我倆年紀也不小了,也不敢帶她出去,因為帶她出去,我們抓不住她,怕有危險。平時,我們照顧她吃好睡覺就已經很辛苦了,別的我們也不會,只是她現在大小便還離不開尿不濕,我們真沒辦法呀!”
2.“老思想”現象
“喔呦,錢老師,我覺得沒關系的,我們孩子小年齡,各方面可能比別人發展慢一點的,當初她媽媽小時候也這樣,長大了自然就會的,我覺得問題不大吧。”
3.“放任”現象
“錢老師,這個孩子脾氣倔,對于不愿意的事情她就會鬧啊、哭啊。你看,我們也嘗試給她買了各式各樣的小馬桶,可是她就是不愿意,我倆實在沒辦法,就讓她包著,這點尿不濕的錢我們還是出的起的。”
在與凌凌爺爺奶奶的互動中,我聽出了老一輩人的教育理念,暗暗思索,不禁心中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凌凌和紙尿布say bye-bye,但同時心里又忐忑:“如何讓孩子的家長們轉變觀念,積極配合這項工作呢?”
實錄一:
我深知,只有得到家長的協助,這件事才會事半功倍。
在園期間,我、搭班盛老師和生活老師以每天三、四次的頻率,幫著換尿不濕。在這過程中,我們積極和奶奶溝通:
“今天上午我在給凌凌換尿不濕的時候,大便氣味特別熏,旁邊的小朋友都排斥她。有的指著對她說,‘一點都不懂的,總是落在身上,臭死了,有的小朋友甚至皺著眉頭遠離她,讓她感到了沮喪和尷尬……因此下午,她就不愿意換尿不濕了,中班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都在漸漸萌芽,以凌凌今天的表現來說,對她的心里造成不良影響,常此以往也會導致她的自卑心理。”
“凌凌奶奶,你看,凌凌每天大、小便包裹著,捂在尿不濕里面,現在導致她的皮膚特別敏感,今天都有點紅屁股了,連小椅子也愿意坐,寧愿這樣蹲著。”
……
經過多次現場交流和上門勸說,奶奶逐漸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更沉默了,更不愿意出門了,還常常一個人發呆。
一天放學后,奶奶拉著我的手說:“錢老師,這個孩子我真沒辦法了,為了這個孩子,我老伴昨天和我大吵一架了,星期六我想試試給孩子把尿不濕脫了,可是這孩子不肯,大哭大鬧,睡在地上不肯起來,她爺爺聽到了,不舍的啊,朝我哇啦哇啦說‘戒什么戒,大了自然會不用的,老師懂什么啊,老師,我到底該怎么做呀?”
聽了奶奶的這些話,我非常難過、擔心,連晚飯都吃不下。難過的是爺爺的不理解,擔心的是凌凌的未來。徹夜輾轉難眠,第二天,看著緩緩升起的初日,就像看到了凌凌的笑臉,我對自己說:“老人不都這樣嗎,文化水平不高,刀子嘴豆腐心,又心直口快,再說,家長工作不就是多溝通、多了解嘛,沒什么大不了的,孩子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接著,我到凌凌家的次數越來越多。起初,上門的時候,爺爺看到不說一句話、不多看一眼,直接走進房間,只留下我和奶奶交流的身影。期間,我還主動咨詢兒科醫生、專家,查詢資料,并時不時向奶奶講述長期包裹尿不濕會對凌凌腿型發育、運動能力、心理發展等各方面產生的嚴重影響。如果再繼續耽擱下去,將會導致大、小便失禁等現象。
【實施策略】
我知道家庭作為孩子主要的生活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比較深遠,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走進了凌凌的家庭:
1.緩解家庭教養矛盾
其實我知道,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勢必會存在家庭成員意見不統一現象。在與凌凌奶奶、爺爺一次次的交流、一次次的上門,奶奶試一試的舉措,引發了家庭矛盾,使爺爺對我產生了“敵意”,但我并沒有氣餒,不僅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而且用更積極、更專業的態度去解決爺爺的不理解,逐步改變觀念,緩解家庭矛盾。
2.專業知識保駕護航
在日常的一日活動中,我發現凌凌對紙尿布從生理上、心理上已經存在依賴,而且祖輩的無知已經造成了孩子的傷害。因此,前期只是和奶奶交流紙尿布對她造成影響,不能引起家長的重視,接著我采用多方面、多途徑、多角度的專業知識,告訴凌凌的爺爺、奶奶現在孩子的現狀以及后續可能會出現的狀況,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收獲與啟示】
一天天的變化,一句句感動的話語,我還得到了以下啟示:
1.堅定信念
改變“問題家庭”需要堅韌不拔的精神。“問題家庭”的產生并非一日之功,其思想、心理、行為習慣已形成一定定式,要想轉變并非易事,因此,在轉變“問題家庭”的過程中,教師要充滿信心。
2.發揮合力
改變問題家庭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緊密結合。孩子的轉化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教師應及時從家長處收集相關信息,全面了解孩子發展的相關狀況,掌握其動態和變化,并說服家長改善家庭環境,改進教育方法,與教師通力協作,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深化思考
“問題”家庭的問題各不相同,但目前,我們對于“問題”家庭的干預方式還較為傳統和單一,如何創新開展干預指導策略,豐富干預體系,尚需進一步探索和思考。
最后,我想說,每個孩子的面孔像樹葉一樣千差萬別,同樣,每個孩子的心理也各不相同。我,不一定完美,你,也不一定完美,可是我們都有一顆牽掛著對方的心,相信我們的牽手必將使你我變得與眾不同,也必將創造出更加完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