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如明
數學是一門魅力無窮的學科,教師必須關注數學課堂中的美育元素,努力引導學生去感受數學世界之美和數學學習之樂。
一、背景與導讀
(一)“圓的認識”教材在編排思路上安排了五個“觀察與思考”
1.“觀察與思考”通過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初步感受圓與以前說學的平面圖形的不同,即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觀察與思考”通過觀察三種不同的套圈游戲方式初步感受圓特性,即各點的均勻性,半徑相等。
3.“觀察與思考”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進一步感受圓的特征即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集合,并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
4.“觀察與思考”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活動掌握同一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直徑;半徑相等,直徑相等;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等特征。
5.“觀察與思考”通過動手實踐感受車輪做成圓形的理論依據。
(二)教材更強調通過學生的經歷與感受來滲透本單元的數學核心思想
1.廣泛的對稱性:圓是平面圖形中最具有對稱性的圖形---軸對稱、旋轉對稱。
2.各點均勻性:每一點的彎曲程度是一樣的——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集合;所有的半徑相等。
3.以曲帶直的思想。
4.普遍存在性。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認識圓,認識“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 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2.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如圓規、手指、線等)畫圓。圓之美,美在其本身。圓內在的獨特性及對稱美所吸引,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過程方法目標】
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推理、想象、思辨等方法來走進圓的世界。圓之美,美在其實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認識圓的過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維的樂趣。
2.結合具體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樂于用所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圓那無與倫比的美,不禁讓人產生美好遐想……
3. “圓”有中心且對稱,有極強的規范性,優美的外觀下蘊藏著科學理性的態度,決定了“圓”在視覺藝術創作中的不可替代性。體驗到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感受到圓的美,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重點:圓中基本概念的認識。
難點: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進圓
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圓”字
師:對于圓大家一定不陌生,生活中你們在哪些物體上找得到圓?
……
師:是呀,生活中圓無處不在,讓我們再走進大自然中去找一找。
師:平靜的湖面上,一粒石子落入水中,湖面上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炎炎夏日里,那一朵朵向日葵面朝太陽展開圓圓的笑臉;遠處,一輪太陽光暈散發著神秘的光輝。
師:圓美嗎?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這個世界才變得如此美麗而神奇。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圓的世界,去認識了解圓。
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是啊,透過這三幅畫面我們覺得圓不再是單調的線條,它似乎還是運動的,是有色彩的,有溫度的……的確“世界因為有了圓才變得更神奇、更美麗?!?/p>
(二)分組討論,探索圓的特征。
為了調動孩子們學習和認識圓的興趣,帶著對圓形的喜愛走進課堂,出示了一些圓形的手工作品,如賀卡、書簽、鐘面、五環、車輪等,在這樣的氛圍中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學生必然興趣倍增
把生活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并分析,體會圓的特征后,又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畫一幅基于圓形的生活日用品,并全班交流展示,再次挖掘教材中的數學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美是無處不在的。
(三)借助工具嘗試畫圓,初步感知
根據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一特征,我們可以用圓規來畫圓。
1.學生自學。
2.教師示范畫圓。
3.教師歸納板書:(1)定半徑;(2)定圓心;(3)旋轉一周
教師強調: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改變,有針尖的一腳不能移動,旋轉時要把重心放在有針尖的一腳.
4.學生練習畫圓。
四、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激活已經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經驗,促使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數學層面來認識圓。
從設計的角度反思:
1.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設計時改變許多教師在探究前為學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驟的做法,充分讓學生感受跳起來摘蘋果的樂趣。這節課中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筑,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圓的本質特征時結合中國古代關于圓的記載,從歷史的視野上去豐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于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2.敢于跳出教材
在備課過程中,我發現先畫圓然后認識半徑、直徑并不合理,造成學生在交流中難以準確表述。所以就先認識再畫圓,這樣做也得到了許多教師的肯定。
3.重視知識的自然生成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找畫圖中的問題,自然引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設計新穎,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畫圓要求學生畫大一點的圓,學生自然會通過改變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或直接量地辦法,盡管學生并沒有非常清楚半徑的作用,但實際已經有意識,所以教師出示:半徑決定圓的( )時,學生很順利的得出。
從課堂效果的角度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的人?!蔽覀兊慕逃菓撨@樣,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整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勤思、勤動手中積極探究,課堂參與度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