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華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目標中提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
一、現今高中教育在家國情懷滲透的問題
高中教育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導下,出現了口號喊得響,地位立得小;以知識理論為主,以家國情懷為輔;解題能力要求高,素質情懷關注得少的問題。具體到課堂操作上,體現出典型的模式固化、內容滯后、貪大求全,最終導致脫離實際,效果難現。
1.模式固化,不重差異
例如,在上五四運動時,很多教師只是慣例式的講解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情況,至于具體的愛國精神并沒有具體和形象的認知,甚至有學生誤解為游行示威罷課就是愛國。
2.內容滯后,回避現實
例如。在講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時,還有老師拋出社會主義是否走不通這種老掉牙的問題,完全不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已經走了30年并且逐漸成為其他國家研究甚至部分效仿的事實,相反的現在多極化趨勢遭受到特朗普“美國優先”戰略的眼中挑戰卻所言甚少,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也還停留在課本而不聯系現在。
3.貪大求全,無效輸出
例如,在講紅軍長征精神時,有教師直接把百度百科上的長征精神“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的精神力量”全部展示在課件上,讓學生一頭霧水到底什么是長征精神?我們到底需要學習什么?甚至有學生直接問出“誰樂于吃苦這么傻?讓他們再來一次長征看誰愿意?”的問題。
二、高中歷史教育滲透家國情懷的方式
高中教育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導下,高考命題出家國情懷的題目不多,需要運用家國情懷的題目也不多,所以才出現課堂只流于形式但實際并不注重家國情懷滲透的情況。我們無法要求高考出題者往家國情懷靠攏,但是家國情懷更多的不是為了高考,而是為了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和人文追求,為了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使之能夠適應國家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該改變以前的舊有觀念,將家國情懷深深的烙印在學生的心中,使他們能夠從心底認同。為此,我們可以在課堂操作中讓學生接受家國情懷。
1.形象具體,辯證看待
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堂上是必須牢牢把握的。例如,五四運動的主題是愛國,愛國的具體表現首先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山東權益的丟失)跟學生、工人、商人并沒有直接切身的利益關系,但是在已經有部分學生被逮捕,工人面臨罷工就失去收入甚至可能失去工作,商人會因罷市而損失不小的情況下,仍然進行“三罷”斗爭,都是以犧牲自身的切身利益來換取國家的利益維護,這是典型的舍小家為國家,才是愛國的最高體現,并不是單純的游行示威這種形式就代表愛國,更不是網絡上經常出現的口頭愛國和道德綁架式的愛國。針對現在社會上和網絡上出現的口號愛國。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突出強調:“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2.關注現實,培育三觀
與現實無關的歷史難以吸引學生,社會上各種觀點駁雜,不正確的三觀輕而易舉的將多年培植的三觀沖擊得七零八落,如何培養堅實的三觀是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以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為例,現有教材基本截止在2002年的歷史,最近十多年的內容并未添加進去,而學生更多的了解是現在的情況,那么講授時就必須考慮教材上的觀點是已經成為歷史還是依然存在甚至還繼續發展?和平和動蕩并存的現實還在不斷發生,恐怖主義的泛濫出現新的趨勢,英國脫離歐盟的進程正在進行,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動則提高關稅、制裁和退群,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什么要維護世界和平,可以直接用戰爭和動蕩地區前后對比的史實來培養世界觀,明白世界并不和平,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區域集團化是加速地區融合的一條道路,但不是唯一的道路,中國就在嘗試建立“一帶一路”、自貿區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帶動各國共同發展。美國在自身實力相對衰落的情況下制裁俄羅斯、朝鮮、古巴、尼加拉瓜、土耳其、伊朗、委內瑞拉等等,干涉敘利亞,報復加拿大,挑逗歐洲,搞亂中東;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教科文組織、伊核協議、跨太平洋伙伴關系、武器貿易條約、中導條約、巴黎氣候協定、萬國郵政聯盟等等,美國“優先”了卻讓世界“憂”先了。
3.尺寸之功,務實進取
培養家國情懷最忌貪大求全,每節課都設計家國情懷的內容,每項家國情懷都想多方面的滲透只會讓滲透勞而無功,學生沒有觸動點更沒有深刻印象。紅軍長征在學生眼里就是逃跑,自然談不上紅軍精神,那么我們的核心就是如何解釋長征和其他的戰敗潰逃有何不同:首先不需要否定紅軍是戰敗被迫離開的,但是縱觀世界戰爭史,有那只部隊在經歷了兩年的圍追堵截下走了兩萬五千里后,在軍隊損失八成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戰斗力的?為什么其他部隊一潰而散,紅軍卻能保持初心繼續革命?
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中,越來越多的省市選擇“3+歷史/物理+2”的模式,意味著選擇歷史的學生增多,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好家國情懷,才能讓學生在未來成才之路上有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