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世精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及相關理論
《人文關懷與實踐概念》是這樣描述人文關懷的: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符號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這是學術語言,用通俗的說法其核心就是尊重人,關愛人。而“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則是其相關的理論思考。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關懷的滲透與體現
綜觀世紀之交的世界各國課程改革,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是普遍的追求,各國的課程改革都注重基礎學歷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創造性與開發性思維的培養、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經驗、發展學生個性。只有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所蘊涵的理念,我們才能認清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確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人文關懷顯得尤為重要。
(一)關注兒童的生活世界
課程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是課程理念的一大飛躍。課程要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活生生的生活經驗,要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學生的知識接觸面,讓學生在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完善和發展。
1.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具體做法是
(1)密切聯系學生的想象世界
在學生感興趣又有利于發揮創造性想象的地方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2)喚醒學生類似的生活經歷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讓語文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就在周圍,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感受到語文的趣味和作用,對語文產生興趣。如一教師在給學生教“五光十色”的詞語時,是這樣教的:
師:我們去百貨公司參觀一下,走到賣布的地方看一看,那叫什么?
生:五顏六色。
師:走到賣瓷器的地方看一看是什么?
生:五光十色
師:對了,瓷器能反光,所以是五光十色。再走到工藝品那兒,是
什么?
生:五顏六色。
師:那天安門廣場上的節日焰火是什么顏色?
生:五光十色。
師:冬天松花江畔的冰燈,中央大街頭晚上的霓虹燈?
生:五光十色。
師:可以說你們已經把這兩個詞完全掌握了。
故在實際教學中,當遇到學生較難的問題時,他們相關的自身生活經歷,便是教師教他們的最好突破口。
(3)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概括評價,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語文活動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方法。初步學會用語文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學好語文的愿望。
2.面向兒童可能的生活世界
課程內容不僅要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而且還必須關注兒童可能的生活。它可以定義為每個人所意味著去實現的生活。與現實生活相比較,可能生活是更具有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生活,語文學科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求語文學習要促進學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調、生命質量的提升。從這一點來說,小學語文對于從小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生活得更加美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著眼于兒童未來的生活
學生走進校園就是為了學習知識,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但是如何讓學生既有真才實學又讓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語文教師則有著非常重要的責任。
(1) 運用規律學習語文
引導學生重視對語文學習內容的感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及規律,學會學習語文。
(2)注意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去引導學生
在學習優美散文時,要讓學生體驗美,感受美,在美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二)參與是課程實施的核心
現代課程觀認為,課堂不再只是承載特定知識的文本,而演變成為了一個動態的過程。教材承載著的知識需要師生之間進行交流、體驗來獲得。學生必須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否則課堂內容無法理解。在新課標指引下,語文課一改以往的沉悶壓抑,營照提問、讀書、表達的氛圍,學生發言踴躍、辯論積極。傳統的師生單向信息傳播,變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的是否愿意參與教學已經演變成為衡量學生是否學習的標準。
(三)讓課堂充滿創新活力
1.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
學生學習的內在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機,也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強大動因。
(1)重視每節課的導入環節
課堂教學中的導課環節,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重要意義不可忽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知識能力基礎、愛好興趣的差異程度。在導入新課時,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造成認知的矛盾沖突,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2) 重視整節課中情境的創設
整節課適時地進行情境的創設,可使學生情緒愉快的投入到學習當中,使他們保持認真、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情緒。
2.鼓勵學生提問,尊重學生的問題
給他們一個提問題的“膽”;激勵學生,給他們善于提問題的“心”;引導學生,給他們樂于提問題的“腦”。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從學習的角度講,重學會,輕會學,也即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學會,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它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學生向問、敢問、好問,更應該會問。因此教師的語言要傳遞著使學生自信的價值觀,鼓勵學生提問。
3.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只有給學生自己足夠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才能獲得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形成,才能有思考的存在和創新意識。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人文關懷還處于一種“千呼萬喚,琵琶猶遮”的階段,這需要我們精心的去發掘,去探索。相信,只要每位教育者心中充滿生命之愛、人文關懷,那我們的教育就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