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斌
興趣又是學習數學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通過創設情境、設置疑問、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嘗試成功等途徑來培養好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更好地達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一、創設情境,喚醒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教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恰當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能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例1、在《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教學中,筆者創設這樣的情境:
大家一起拍手念兒歌:
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
4只青蛙4張嘴,8只眼睛16條腿,4聲撲通跳下水;
…………………………
開始兩句學生念得挺整齊的,后面的就不是那么整齊了。在學生參差不齊的兒歌聲中老師開始提出問題。
師:這首歌唱得完嗎?
生:唱不完。
師:唱到后來比較累了,能否用一句歌詞把它全部唱完?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思考)
生:能。"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n聲撲通跳下水。"
師: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字母能表示什么,好嗎?
這樣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二、設置疑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科學家們認為:“問題”是引起人們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的“發動機”。而數學家則認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適當的提問,能使學生的求知欲望由潛伏狀態轉變為活躍狀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創設疑問的時機,有意地設置疑問,以刺激思維,豐富想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2.在《制成一個盡可能大的無蓋長方體》的教學中,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問:
①無蓋長方體展開后是什么樣?(邊講邊慢慢演示);
②如果要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制成一個無蓋長方體,你覺得應該怎樣剪?怎樣折?(與同伴進行交流);
③剪去的小正方形的邊長與折成的無蓋長方體的高有什么關系?
④制成的無蓋長方體的體積應當怎樣去表達?
⑤隨著剪去的小正方形的邊長的增大,所折的無蓋長方體的容積怎樣變化?
通過這樣層層設疑,學生的心理也隨之緊張起來,求知欲也高漲起來。當學生處于這種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達其辭的狀態時,就造成了“憤”“悱”心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三、探索交流,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與交流”。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嘗試成功 ,鞏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后會帶來無比快樂和自豪的感覺,產生成就感,繼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邁進,形成穩定的持續的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和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問題的梯度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進而鞏固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
實踐表明: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嘗試成功,讓學生知道數學就象一個大花園,里面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多姿多彩的,讓學生知道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和重要作用,可以鞏固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保持下去。從而獲得成功。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做為數學老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只有這樣,學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