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忠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社會學科,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一樣,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資源。作為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歷史學科中的這些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下面就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它具有多方面的內涵和特征,主要表現為:求真、探索、實證、理性、創新、質疑、獨立、實踐等。“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的靈魂。
二、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一)學好歷史學科的需要
歷史是指與人的活動相關的且已經發生的事實。人的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歷史的復雜性。把歷史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科具有存在形式的過去性、認知結構的多樣性、思維方式的靈活性、學科聯系的交融性等特點。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運用理性的思維、探索的方法、求真的精神、質疑的態度、實證的手段去撥開歷史的迷霧,探尋歷史的本真。人的“理性的思維、探索的方法、求真的精神、質疑的態度、實證的手段”不是先天存在的,而要靠后天有意識地培養和磨練。歷史學科就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供了舞臺。
(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
在2016年9月公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它回答了教育要“培養什么樣人”的根本性問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就成為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需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共“十九大”吹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軍號角,再次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要達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各行各業的建設者。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中學生,若干年后將成為祖國建設的生力軍,他們創新精神如何,實踐能力怎樣,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未來,因此,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四)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是當前指導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指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是“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要落實這個戰略主題,就必須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培養學生上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一)用科學的歷史觀武裝學生的思想
歷史是記載和解釋與人類活動相關事情和現象的一門學科。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都與歷史人物的活動息息相關,人的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復雜性。對同一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用不同的歷史觀去觀察、思考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唯物史觀。這樣才能客觀地把握歷史現象的本質,走出“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迷思,并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探尋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如:在學習有關“秦末農民大起義”內容時,必須使學生明白,“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歷史觀。在這一歷史觀的指導下,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陳勝、吳廣起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的推動作用。
(二)教師以身作則,做出表率
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對學生思維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學中,歷史教師質疑的精神、理性的分析、實證的方法、嚴謹的表述等都能夠使學生漸漸樹立起科學的精神。如在學習“辛亥革命的影響”這一內容時,既要充分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等),也要指出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這種一分為二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在事物的認識方面出現絕對化的偏差。
(三)從歷史教學中挖掘資源,對學生有意識地引導
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大量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相關的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可善加采取、巧妙應用,它們都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極佳資源。如:在學習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成就時,可簡要介紹他作為著名學者柏拉圖的學生,得到老師的悉心培育,當他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老師的錯誤時,他發出“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的振聾發聵歷史強音。正是亞里士多德這種質疑、求真、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才使他超越老師取得巨大的成就,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邏輯學等學科體系。
(四)將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不局限于一時一事,而是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始終。如教師課前自然恰當的導入,深入淺出的語言,激發學生思維的探究活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的教學設計,甚至嚴謹整潔的板書,都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起著“潤物細無聲”般的作用。
總之,學生科學精神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培養。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中學歷史教師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