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在現代的教育教學體系中,課堂教學仍然是學校對社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施加影響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與對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之一,是培養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課堂教學已經逐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以往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以及大量演練習題的數學教學模式,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長期教學工作當中的一些認識。
一、在寬松的教學環境中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
兒童在入學前充滿好奇,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從小學到中學,這種敢于提問、敢于創新的思維能力的表現機會日漸減少,逐漸變得墨守成規,失去了原創能力。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后果。而在現在這個強調創新的社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要成為一種教育理念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有好多同學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的學科,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了,因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上多下工夫,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選材一定要廣泛,呈現內容要豐富多彩,利用多媒體,投影等技術,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在講解“分式的加減”這一節時,就可以利用投影先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分式的加減是生產和生活實際的需要,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只有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不至于使學生感到緊張,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才會真正有用。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尊重、寬容會讓師生之間合作愉快,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敢于發表并樂于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抑或質疑乃至修正他人的觀點。因此說,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創新意識,鼓勵創新,鼓勵發現,進行充分的評價。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自己去發現新問題,用舊知解決新知,逐漸形成創新意識。
二、在創新的教學方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造性的運用提問技巧,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和分析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在數學教學中發展創新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比如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特別是知識結構后,應盡可能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憑直覺嘗試解決問題,鼓勵大膽猜想,鼓勵直覺思維和發散思維。可以讓學生在通過觀察,初步分析后提出合理猜想,并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一方面通過例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思維,嘗試多種解法,另一方面可通過試題的變式遷移而達到“做一題而通一類”的目的。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創新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要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
三、在自己的主動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而興趣和好奇心又往往來自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因此,教師一定要善于設“疑”,使學生積極探究、創新,不斷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初次接觸教材時,盡可能激起學生提問的興趣,鼓勵他們提出各種問題;在深入教材時設置問題情境,激勵他們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結束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小結,這樣就會大大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性。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探索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大量出現。無論是從素材的選取、情境的設置,還是文字的表達、解答方法的獨特和開放等等,都能較好地考察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探索是創新的源泉,在教學中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問題,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切入口。比如在八年級的數學課本中有一道題“聯系實際,編一道分式方程的應用題,并解出應用題的答案”這是一道完全開放的題目,從已知到結論都是開放的。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之間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多種不同的解題方案,從而不斷開拓自己的思路。對于有的例題則可以對他們進行層層變化,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而又打破思維定勢,這樣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中去理解問題是怎樣提出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結論是怎樣探索和猜測得到的。遇到問題多讓學生動手操作,以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多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區別對待,關注到他們的個性差異,發展他們的個性,鼓勵創新。為他們制訂出不同的學習目標,讓他們在自己學習的不同階段都有成就,點燃自己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形成創新能力。對于同一道題的不同解法,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其優劣,而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個解法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才會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在教師的幫助下逐漸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按照全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在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逐漸樹立創新意識,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