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探究過程,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
的判定定理。
2.理解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的逆定理。
3.教會學生利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靈活運用“HL”判定定理識別三角形全等,并解決線段或角相等的問
題。
教學難點:能熟練的選擇判定方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如圖,△ABC和△A'B'C'都是直角三角形,請你用所學知識說明,添上什么條件可使△ABC和△A'B'C'全等?
我們知道,如果兩個三角形有“邊邊角”分別對應相等,不能保證這兩個三角形全等,那么在這兩個直角三角形中,當斜邊和直角邊分別對應相等時,也具有“邊邊角”對應相等的條件,這時這兩個直角三角形能否全等呢?
【設計意圖:用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又回顧了全等三角形的四種判定方法,順利揭題。】
二、合作探究
活動1: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已知:如圖,△ABC和△A'B'C'中,∠C=∠C'=90°,AB=A'B',AC=A'C'.求證:△ABC≌△A'B'C'.(獨立完成,然后交流方法)
小結: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和???????? 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簡寫為 “?????? 、????? ”或“???? ” 。
符號語言:
【設計意圖:運用勾股定理從數量角度將“sss”變身”HL”,掌握判定定理內容及符號語言模型,為后續的應用做好準備。】
跟蹤訓練(一):判斷題。
(1)有兩條邊分別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 )
(2)兩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
(3)有一條邊和一個銳角分別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 )
活動2:畫一畫
例1 已知一直角邊和斜邊,用尺規作直角三角形.
已知:如圖所示,線段a,c.
求作:△ABC,使∠C=90°,BC=a,AB=c.
分析:首先作出邊BC,由∠C為直角可以作出另一直角邊所在的射線,由AB=c可以確定點A.
(作圖要求:畫在備好的白紙上面)
小組全體互動,交流個人做法,把我們剛畫好的直角三角形剪下來,和同桌的比比看,這些直角三角形有怎樣的關系呢?并歸納出結論。
小結:????????? 和?????????? 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溫馨提示:1.給出斜邊和一直角邊,只能畫出唯一的直角三角形;
2.歸納方法:作圖法,演繹推理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從直觀的(形)的角度讓學生發現所做的任意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再次驗證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典型例題:已知:如圖,AC⊥BC, BD⊥AD,? AC﹦BD,
求證:BC﹦AD.
規范解答:
(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二分之一互動交流,學生板演。)
變式訓練:
已知:如圖,AC⊥BC, BD⊥AD,? AC﹦BD,
求證:BC﹦AD.
(要求:口述證明過程,爭取一題多解)
【設計意圖:該例題是補充例題,讓學生利用“HL”幾何模型靈活運用,由易及難,一題多解,達到思維上的拓展提升。】
活動3: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逆定理
例2 已知:如圖,點P在∠AOB的內部,PC⊥OA,PD⊥OB,垂足分別為C,D,且PC=PD.
求證:點P在∠AOB的平分線上.
(請同學們獨立思考,二分之一互動交流,學生板演,完成后組內1-1互相訂正)
發現:通過剛才的證明過程,同學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個知識點?你能對上面的證明過程進行簡潔地概括嗎?
小結: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逆定理:
跟蹤訓練(二):如圖 在△ABC中,已知BD⊥AC,CE ⊥AB,垂足分別為D,E, BD=CE.
求證:AB=AC
【設計意圖:運用“HL”幾何模型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理解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逆定理,使學生在具體問題中能擇優選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三、課堂小結
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利用“HL”判斷三角形時需要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暢談收獲,師適當補充,讓學生利用板書直觀掌握所學知識與方法。】
四、當堂檢測(要求:獨立完成)
1.能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 ()
A.一個銳角對應相等??? ?? ??B.兩個銳角對應相等
C.一條邊對應相等?????? ??????? D.兩條邊對應相等
2.如圖所示,矩形ABCD中,E為CD的中點,連接AE并延長交BC的延長線于點F,連接BD,DF,則圖中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共有?????? ()
A.3對???? ??????????? B.4對
C.5對???????????? D.6對
3.如圖所示,用“HL”判定Rt △ ABC和 Rt △DEF全等的條件是??? ()
A.AC=DF,BC=EF??? ???? ????B.∠A=∠D,AB=DE
C.AC=DF,AB=DE???? ???????D.∠B=∠E,BC=EF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檢測并鞏固本課所學。】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