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潔
“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如何擴大孩子的閱讀面,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把讀書當成一種享受,讓課外閱讀課內教;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讓孩子們的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是每一位教育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在有較豐富的積累的基礎上,要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讓學生在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得到思維的發展。
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還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 所需要的語文素養。”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主題探究課程,旨在讓學生在搜集信息、探究問題、展示過程、反饋結果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啟迪思維、生成智慧、塑造人格。具體而言,是以學生自主閱讀、學習、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而展開的課程,所以研究目標為學生以什么樣的學習方式,達成學習目標,將是這項研究的主要目標。具體說是,以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主題探究課程,要著重研究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與現實實體課程學習的聯結性、持續性、辨析性與共享性。
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思想,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情感,一個主題就是一個知識體系,一個主題就是學生的一個智慧世界。研究目標概括成一句話,那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探究者!”
近兩年的主題探究實踐,已略見成效。每個年級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不同的探究讀本。一年級的探究讀本是《聰明的猴子》,二年級是《格林童話》,三年級《問荷》,四年級《科學世界》,五年級《世說新語》,六年級《趣說論語》。
孩子們在認真讀完探究讀本后,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展示分享課,一年級的孩子們唱猴歌、講猴的故事,表演猴子的動作,他們有趣的語言、可愛的動作讓人忍俊不禁。二年級的孩子們一起沉浸在純真美好的童話世界里,他們繪聲繪色地分享童話故事,自編自導童話劇,雖然略顯稚嫩,但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們通過閱讀產生的創作欲望。
三至六年級主要通過主題確立、詩文美讀、論據分享、報告習寫四種課型來完成探究學習。
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主題確立課上,孩子們爆發自己的小宇宙,提出形形色色的問題。
美讀課上,孩子們和老師一起美美的讀,人人爭做小學霸。
論據分享課上,孩子使出渾身解數,采用多種方式搜集論據,并用思維導圖、PPT、歌唱等方式展示論據。
報告習寫課上,孩子們才思敏捷,筆下生花,字字珠璣寫出了自己的觀點。
走進《問荷》,三年級的孩子們聞荷香、誦荷詩、贊荷品。他們吟誦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走進了美麗的夏天。
科學改變生活,科學改變世界,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四年級的孩子們跟著老師一起走進了《科學世界》,他們踏上了絢麗多彩的科學探索之旅,近距離走近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的魅力。同時掌握了六種說明方法: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做引用、作比較、分類別。
五年級的孩子隨著《試說新語》一起走進魏晉時代,結識了美男子王濛,聰明機智的晏子、曹氏三父子;掌握了記背古文的方法。
主題探究課程以課內閱讀帶動課外閱讀,為整本書閱讀提出了一種整體性和聯結性的主題課程模式,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壁壘,以落實單元訓練重點為“經”,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緊扣單元主題的課外優秀讀物為“緯”,促進知識的遷移,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提高閱讀的效益。主題探究課程的實施不僅能讓學生養成讀書習慣,培養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飛翔!實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